孟公绰是一个清正廉洁之人,但是缺乏实际的才干,曹操认为他可以作为家臣,但是让他做做滕、薛的大夫,那就是失职了,因为没有做到因材授任。作为统治者,必须深谙用人之道。
而在曹营之内,更是猛将如云、战将千员。典韦、许褚刚猛如火,曹操就安排他们冲锋陷阵或是护卫自己左右;张辽、张郃则是文武兼备,曹操就提拔他们为军中主帅嗯,独立一方;只要有一技之长,曹操就可以让他发光发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衰绍虽兵多,然有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故宫未来我明公定冀州之日,下军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共贤俊之列位,使海内归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王聚
衡量一个君王是否会用人的标准:不是看他招揽了多少人才,而是看他能否真正的做到知能善用。袁绍作为四世三公,手下也是谋士如云战将千员,然而他却无法做到像曹操那样知人善用,甚至还嫉妒他们的才华,最终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魏吴两军在合肥境内发生激战。曹操这次安排了三个主将,分别是张辽、乐进、李典三人。其实这三人平日里的关系并不好,甚至有些紧张。在这么重要的战役里面,将有矛盾的三人安排在前线作战,似乎有着极大风险。但是恰恰相反,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却体现出了他用人的高明之处。
西征张鲁之前,曹操写了一封信给护军薛好悌,交代他如果有东吴大军来袭,可以打开锦囊妙计以便化解危机。没过多久,孙权果然轻率大军向合肥攻来,众将赶忙打开信件,结果其中只有寥寥数语,里面写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众人一看懵圈了,不知丞相有何用意?此时张辽站出来说道:“丞相现在西征张鲁,我们并不可能等他归来再做决定。现在有我和李将军共同出战,乐将军守城,这样有攻有守。趁孙权还没有站住脚跟,我们一鼓作气将其挫败,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听了张辽慷慨激昂陈词,李典立马也附和道:“我愿同张将军一同前往,生擒孙权。”
在战斗当中,张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杀得东吴那是人人胆裂。李典看到张辽这般的勇猛,心生敬佩之情。也跟随他一起七进七出,杀的孙吴丢盔弃甲、人仰马翻。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翻身仗。
从一开始将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同时派往前线,很多人觉得他们关系不和,会影响战局。然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他们却出色的完成了曹操布置的任务。其实曹操之所以这么做,是有以下两个用意。
首先是乐进是一个性格刚烈之人,而李典则是谦逊儒雅之人。如果安排张辽和乐进同时出战,可能会发生两人因为争夺军功,而导致不好的情况出现。
派张辽和李典出战的,则是避免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在守城的乐进看到,张李二人在前线奋勇杀敌,他自然你就会被带动起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其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张辽和李典的私下的关系非常的紧张。因为曾经张辽在吕布帐下的时候参与了李典父亲被杀的整个过程。
虽然李典的父亲并不是被张辽亲自所杀,但是李典对此事一直是耿耿于怀,他也不相信张辽是真心实意归降曹操。曹操也深知这一点,因此曹操借用这次机会想要化解二人的矛盾。
事实证明了,在战斗过程中李典被张辽奋勇杀敌的英勇表现所折服。在击退的东吴之后,李典和张辽的关系大为缓和,二人也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
曹操仅凭一封书信,不仅成功守住了合肥,还化解了张李二人的矛盾。可谓是一箭双雕啊。正也是曹操用人的高明之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