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喜马拉雅山的烟花秀因生态破坏被迅速追责,10名官员被立案审查或免职,主办方被追究生态赔偿责任时,公众看到了我国对自然遗产保护的坚定态度。
而在大同云冈石窟,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时装秀留下的光污染隐患,至今尚未迎来同等力度的整治。
同为人类瑰宝的世界文化遗产与高原生态敏感区,在保护红线面前本应无差别守护,云冈石窟光污染事件亟需拿出整治喜马拉雅烟花的决心与力度,守住文物安全的底线。
01
事件回顾:
刺眼的光线射向云冈石窟大佛
2025年9月29日晚,以北魏游牧精神为主题的「云冈时装节」在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前举办。该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大同市文旅局指导,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云冈研究院与北京绘事后素文化有限公司承办。
活动开始后,主办方将LED面光灯、追光灯等设备架设在石窟一侧,云冈石窟大佛被多种灯光点亮,同时各种刺眼的灯光在石窟前穿梭。主办方称,这是“一封写给北魏文明的情书”。
不过,由于喜马拉雅烟花秀事件“珠玉在前”,这起灯光秀过后,公众并不买账,反而引发了多方质疑:这种五颜六色的光线在大佛前射来射去,会不会破坏佛像彩绘地仗中的胶结材料?会不会加速酥碱颜料层粉化?

须知,在很多国宝级单位,公众如果拍照时打开手机摄像头的闪光灯都会被制止,更何况各种波段的刺眼灯光。
我通过短视频平台看到了这场大秀,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不适。我有多年参观博物馆的经验,这些视频直观地告诉我,云冈石窟的佛像受到了炙烤。
这几天,我和多位长期关注山西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士进行了沟通,无一例外,大家对这场大秀表达了明确反对态度。
按照《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文物照明应该在50到100勒克斯的安全阈值。过高的强光引发的石材表面温度波动,会加剧千年岩体的风化裂隙。云冈时装节这次活动,现场灯光照明到底有没有超过50到100勒克斯,亟待有关部门介入调查。
另外,也有网友认为,模特在大佛前走秀是将宗教圣境娱乐化,深V开衩等现代设计与北魏服饰形制差异显著,这种做法是毁传统文化。
知名旅行家丁丁告诉我,该活动与云冈石窟的文化场域适配性不足,存在引发宗教情感与文化尊严潜在冲突的风险。从国际经验来看,时尚走秀多选择广场等开放性公共空间,既符合活动属性,也能避免对特定文化载体的干扰。
02
他山之石:
文化传承和光影科技并不冲突
有必要说明,我们绝对不反对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恰恰相反,若能科学运用科技手段,反而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注入新活力。
这一点,从多个成功实践案例中便能清晰印证。
前段时间我走访了北京利亚德公司,这家企业研发的4K高清显示技术,曾应用于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推出的莫高窟数字展示项目。在这个数字体验场景里,观众无需接触洞窟本体,就能身临其境地穿越进壁画中的极乐世界。飞天的飘带随光影流动,供养人的服饰细节清晰可辨,原本受限于物理空间和文物保护需求难以全面展示的壁画内容,借助高清屏幕打破了时空束缚。
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的青年一代,能用更贴近日常的数字语言感知遗产魅力;另一方面,也相当于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数字形态,让其在不触碰文物本体的前提下,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载体。这样的技术应用,显然值得鼓励与支持。
类似的良性结合还有南山博物馆的互动体验。该项目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让观众能通过手机或现场设备一键换装,虚拟穿上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服饰、飞天羽衣,还能在特定场景下拍摄数字级写真。整个过程完全不涉及文物接触,却让观众从看客变成了参与者。这种体验式传播,既避免了对文物的任何潜在损害,又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更具互动性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国家博物馆的“国博石窟”特展,同样是科技赋能遗产传播的典型案例。展览没有搬运任何石窟本体文物,而是通过高精度复刻、光影模拟、声电联动等多种高新技术,将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的核心场景“搬”进了展厅。借助精准的灯光调控,模拟出石窟内自然光下的造像质感,通过动态投影,让壁画中的人物、纹样呈现出符合历史场景的细微动态,让观众能沉浸式感受不同石窟的艺术风格差异,沉醉于这场跨越时空的佛国之旅。
更重要的是,这种异地重现的模式,既满足了公众了解石窟文化的需求,又从根本上杜绝了对石窟本体的干扰。
大同的那个灯光秀,如果真的想致敬北魏佛窟文化,完全可以在附近找一块更宽敞的地方,用更加科技化和潮流化的方式,来拥抱传统文化。
在今天上午,就有长期关注山西文物保护的业界人士四哥告诉我“时空交错,不是必须两个强行放一起。”

四哥向我介绍,云冈石窟边上废弃矿区有研究院建的后现代风的纪念景观,那里就比云冈石窟更适合走秀。这个景观,规模不小。建造这些景观的材料,都是从周边废弃矿场中就地取材,这些景观元素以及背后的环保理念,体现了云岗石窟景区石窟以外的各个角落,就很适合搞这样的大秀。
03
期待上级部门介入,
拿出整治喜马拉雅烟花的力度
作为一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山西人,我还是期待有关部门实事求是给出调查结果,给公众一个交代,或者还主办方一个清白。
喜马拉雅烟花秀事件的处理,为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标杆。
反观大同云冈石窟的光污染事件,其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威胁更具隐蔽性和不可逆性,却尚未得到同等力度的追责问责。
更值得警惕的是,云冈时装秀的违规操作与喜马拉雅烟花秀如出一辙,都存在明显的程序漏洞与监管失职。我们不禁想问,如此活动,只有上演必然会引发争议,那到底是怎么通过审批的?
这种重商业传播、轻文物保护的倾向,与喜马拉雅烟花秀中重艺术噱头、轻生态安全的违规逻辑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对公共遗产保护责任的漠视。
两起事件的对比更凸显出云冈整治的滞后性。在喜马拉雅事件中,从媒体曝光到官方通报问责仅用了一个月,形成了“调查-追责-修复-监测”的完整处置闭环,赞助商与主办方共同承担生态修复责任。而云冈事件曝光后,仿佛石沉大海,未建立针对性的文物修复与监测方案。
这种处置力度的差异,与文物保护的紧迫性极不匹配。高原草甸的植被恢复尚需30年,而云冈佛像的彩绘一旦粉化、岩体一旦风化,便再无复原可能。
千年文物,岂能成为过去的历史!
总之,世界文化遗产与高原生态同样是不可再生的公共财富,保护力度不应因资源类型而有别。是时候了,拿整治喜马拉雅烟花的力度整治云冈光污染。
同时我们要举一反三,通过此次整治完善遗产保护的制度防线。云冈石窟不能搞这种近距离的灯光秀,那晋祠是不是也要禁止?解州关帝庙是不是也要禁止?永乐宫是不是也要禁止?
写在最后:喜马拉雅事件推动了高原生态保护审批流程的规范,而云冈事件理应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警钟。
未来,我们要将灯光照度、光谱范围等具体指标纳入刚性约束,明确大型活动文物影响评估的强制程序,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文物保护活动审批平台,借鉴博物馆照明的智能化管控技术,对文保单位内的活动实施全程动态监测。
如此,才是真正的致敬传统文化,而不是打着这个旗号,行XX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