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轮的甲板在夜色下闪着寒光。 无人机的螺旋桨声从海风中钻出,一道白光划破北欧的夜空。 那不是商船灯塔,而是被改造成“移动发射平台”的油轮在行动。
10月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公开指控,把俄罗斯那支在全球海域游走的“影子舰队”,从黑暗中拉到了聚光灯下。 他声称——那些看似运油的船,其实能起飞无人机、侦察目标、收集信号情报。 油轮,成了战争的一部分。
丹麦军方随即披露了更直接的证据:至少三艘与俄罗斯关联的油轮,曾在北海靠近哥本哈根机场区域活动,并被怀疑向地面发射过无人机。 一片看似平静的海面,背后是一场隐秘的战场。
法国人早在十月初就嗅到不对劲。 他们派出海军特种部队在圣纳泽尔外海拦下一艘悬挂贝宁国旗的“博拉卡伊号”油轮。 75万桶原油、两名船员、关闭的定位系统、被篡改的航线记录。 法国检方立案调查,指控这艘船属于俄“影子舰队”。 陆军参谋长皮埃尔·席尔甚至放话:法国必须“做好高强度战争准备”。
然而,仅仅两天后,一切戛然而止。 普京怒斥法国行为为“海盗行径”,并放话“可能引发冲突”。 巴黎沉默。 油轮与船员被释放,海军退场,法国的“强硬”只存在了48小时。
一场扣船行动草草收尾,却让“影子舰队”的轮廓更清晰。 那是一支超过一千艘的灰色舰队,船龄老旧,船旗混乱。 巴拿马、贝宁、利比里亚,这些“方便旗”成了它们的遮羞布。 它们常年关闭AIS定位系统,频繁更名,仿佛一群在海上失去身份的幽灵。 但这群“幽灵”,正悄悄为战争服务。
芬兰与爱沙尼亚间的海底电缆断裂事件,也曾指向同样的疑云。 被扣押的“EagleS”号油轮上发现间谍设备——这不是贸易,这是情报战。 泽连斯基在华沙安全论坛上呼吁封锁波罗的海俄油轮通道,却被波兰总统以“证据不足”拒绝。 他大概早已明白,这不是战争正义与否的问题,而是能源利益的缠斗。
法国的挫败其实是一场缩影。 马克龙想借此推动欧盟建立“海上执法机制”,但欧盟内部早已四分五裂。 匈牙利、斯洛伐克拒绝加码制裁,德国与意大利担忧能源价格暴涨,美英则默默旁观。 欧洲想制裁俄罗斯,却又离不开俄罗斯的石油。 他们想维持秩序,却在油价面前失去了勇气。
而在这场博弈的另一端,中国的角色被迫变得微妙。 2024年前11个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9909万吨原油,占总进口量约20%。 这些油,多数来自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线的ESPO原油。 而运输这些原油的船,只要追踪一下数据,就会发现——不少正是西方口中的“影子舰队”。
美国已经制裁了183艘相关船只,其中143艘是油轮。 约3亿桶原油曾被运往中国。 一旦西方决定全面打击这支“灰色舰队”,短期的震荡几乎不可避免。 原油供应减少、炼厂调整计划被迫推迟、替代来源成本飙升—— 中国会是被间接波及的那一环。
更深层的问题是安全。 当油轮被装上无人机、被用于电子侦察,它已经不再是民用资产。 航运线变得危险,任何一次例行航行,都可能卷入军事阴影。 在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甚至在更远的印度洋航道上。
中国并非没有应对手段。 在日照岚山,海事处早已启用无人机全程伴飞检查靠港油轮。 “海陆空”一体化的安全监管体系正在成型。 这是一种防御姿态,也是一种警觉的表达——我们知道海上不再只是商路。
但问题依旧。 当世界能源体系与地缘安全被捆绑在一起,任何制裁、任何扣船,都不再只是经济事件。 它意味着航线重新划分,意味着力量的再对峙。
油轮曾是经济的血脉,如今却成了地缘政治的利刃。 “影子舰队”的存在,是战争逻辑侵蚀贸易秩序的写照。 在一艘艘无名的船体里,藏着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谁都不愿承认的焦虑与依赖。
海风依旧,航线依旧。 只是,那些漂浮在海上的“影子”,已经不再只是运油的机器。 它们正成为新战争的序幕——一个无声却危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