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交口街道念杨村的魏永信朱秀兰剪纸工作室内,苏航和同事刘静正忙着制作宣传展示剪纸文化的新媒体作品。
“多亏了苏航他们跑前跑后地给我帮忙。这两年,我们村的硬件条件不仅大大改善了,我的剪纸手艺徒弟也越来越多了。”剪纸工作室负责人魏永信说,得益于交口街道将辖区内的许权中烈士纪念馆红色资源、奶畜等特色产业资源以及剪纸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了集“产、学、研、游、食”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观摩学习区域,让他的剪纸手艺不再“孤单”。
“交口街道坐拥得天独厚的农文旅资源,这里田园风光秀美、民俗文化浓郁、红色底蕴深厚,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该如何深挖特色资源,突破发展瓶颈,让乡村与文旅碰撞出火花。”2025年4月,交口街道干部苏航参加了临潼区第四批“六力培优工程”,在与来自其他单位的锻炼干部座谈交流过程中,苏航意识到交口街道的文旅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在确定调研课题选题时,他以交口街道权中村红色资源、念杨村剪纸文化资源等为切入口,尝试串联地域特色资源,开展了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专题调研。
在交口街道,苏航以许权中烈士纪念馆为核心,聚焦农文旅融合主题,串联辖区红色遗迹、非遗剪纸等资源,打造红色研学线路,并推动许权中烈士纪念馆展陈提升。
“从红色资源的整合到剪纸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利用,再到特色研学路线的设计,‘六力培优’让我真正从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心里。”苏航说。

为进一步拓宽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锻炼路径,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充盈年轻干部“蓄水池”,临潼区持续实施“六力培优工程”。工程采取个人主动报名、单位择优推荐、组织重点培养的方式,将培养对象放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岗位进行锻炼,全面提升其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连接力、转化力、发展力,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锻造一支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
同时,临潼区遵循“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的干部成长规律,注重在项目一线发现“千里马”,在改革前沿锤炼干部“真本领”,在日常履职中锻造干部“硬功夫”,帮助干部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对锻炼干部既“透视扫描”又“精准画像”。
“6个月的锻炼,让我清楚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提升的方向更加明确。”临潼区委社会工作部干部余恩亚说,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模式,有效推动了他们年轻干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成长”的转变。
“六力培优工程”实施期间,在一次赴基层社区学习观摩交流活动中,余恩亚以《“小网格”赋能基层“大治理”临潼实践》为题,分享了他个人关于“连接力如何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的认识和理解,让其他参与工程的干部们对连接力如何更好地运用在自身工作中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与大家的深度交流,让我突破了‘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促使我养成一种进取求变、主动应变的思维模式,在破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复杂难题中积极作为。”余恩亚说,自从报名参加“六力培优工程”以来,他先后深入多个社区实地调研,了解社区在基层党建、社区治理、为民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帮助社区总结宣传推广“逢四说事”“秦小邻”“暖心驿站”等基层治理品牌经验做法,推动基层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四批次‘六力培优工程’,其中40余名优秀科级干部被区委提拔使用,逐步形成了‘干部在一线成长、人才从基层选拔’的选人用人机制。”临潼区委组织部干部二科科长朱金明介绍,通过实施“六力培优工程”,把优秀年轻干部拉到组织的“眼皮子”底下进行培养,在重点岗位培养锻炼干部,通过组织部门跟全程、锻炼单位传帮带、干部个人主动学的培养机制,实时掌握年轻干部成长情况。
“六力培优工程”重在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在临潼区铁炉街道,锻炼干部推动非遗草编技艺焕新,带动订单增长10%;在何寨街道,锻炼干部探索“公司+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助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在油槐街道,锻炼干部参与打造10个“千万工程”示范村,实现村容村貌全面提升。
“培塑年轻干部,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根据年轻干部特点给予精准滴灌、靶向培养,让年轻干部实现‘淬火成钢’,真正把‘好苗子’培育成能扛事、能攻坚的‘壮苗’。”临潼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区公务员局局长张瑜说,临潼区“六力培优工程”正逐步形成“精准培养—深度调研—实效转化”的干部成长闭环链条,使一批懂区情、有思路、能干事的年轻骨干茁壮成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记 者:王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