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是一座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城市,武汉城市的形成主要原因与水运发达密切相关联。两江交汇为城市提供了三个区域方向的水运优势,使武汉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在历史上是由三座隔江鼎立的城市汉口、汉阳、武昌合并而成的,汉口镇的形成:明朝成化年间汉江改道后,将古汉阳城一分为二,老汉阳城的南部仍然称汉阳,老汉阳城的北部因为位于汉江汇入长江的入口处,因此被命名为汉口。明清时期汉口因为长江与汉江的水运交通便利,被誉为“九省通衢”之地,清朝乾隆年间,汉口港年吞吐量已超当时欧洲最大港口鹿特丹,成为“东方茶港”。
正是由于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武汉交汇,因此形成了一种“江汉朝宗”的现象:成语中“江汉”特指长江与汉水,“朝宗”本义为诸侯朝见周天子,后引申比喻百川归海的态势。“江汉朝宗”是武汉独有的自然景观,其形成与长江和汉水的地理特征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联:长江与汉江在汉口的龙王庙附近交汇,形成“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独特格局。汉水发源于陕西汉中,全长1600公里,是长江第一大支流。两江交汇后,水流更趋平缓,形成广阔的江汉平原,为武汉城市发展提供了地理基础。文化融合:两江交汇的景观成为文人墨客的创作主题,很多名家均作有《江汉朝宗赋》。

城市发展:长江汉江成为武汉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明清两代在此设立“江关”“汉关”“朝关”“宗关”四座商贸关卡,这进一步的巩固了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武汉的“江汉朝宗”文化内涵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形成过程可分为自然演变与人文历史两个维度:自然形成;汉江在明朝成化年间(约1465-1487年)改道后,从龟山北麓汇入长江,这一地理变化奠定了武汉“两江交汇”的基本格局。长江与汉水的交汇不仅塑造了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隔江互峙的独特城市形态,还形成了“两江四岸”的壮阔景观。 在人文赋予方面,“江汉朝宗”一词出自《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
“江汉朝宗”原是指江河汇流入海的自然现象,武汉却借用了长江与汉江交汇的地理特征,将其赋予“百川归海”的文化寓意,并通过建设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景区(覆盖武汉整个长江主轴核心区域),来进一步强化这一文化符号。该景区于2021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日均吸引游客约8万人次。“江汉朝宗”还是武汉最早的文化地标之一,史书记载有:“江汉朝宗于海”,即江汉汇流,朝宗归海。相传上古时期大禹曾到武汉治水,引汉水(即汉江)入长江,武汉也因此一直是人们祭祀大禹的重要之地,武汉长江之滨龟山脚下的晴川阁就是特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造的。

明嘉靖年间,朱衣编纂的《汉阳府志》就将“江汉朝宗”列为汉阳十景之一。现在的“江汉朝宗”又有更深的特殊意义,它是武汉市两江四岸核心景区的总称,具有历史文化、生态建设及文旅融合的特殊意义:历史文化渊源;该概念源自《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指长江与汉江汇流归海的地理特征,明代“江汉朝宗”被列为汉阳十景之一,清代在此设“朝宗门”“朝宗亭”等建筑,成为文人墨客吟咏江汉交汇的象征。目前武汉的“江汉朝宗”景区已经形成了全贯通、多功能的滨水生态带,已经覆盖武汉长江汉江80公里的岸线,年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成为城市防洪与生态修复的典范。
作为全国首个以长江游览为主题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021年获批),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江汉朝宗整合两江四岸景观与文化地标,涵盖长江灯光秀、知音号剧场、两江游等特色旅游体验项目,包括黄鹤楼夜游;结合声光电技术的夜间实景演出;两江游览:包含日游、夜游等多条航线,可观赏黄鹤楼、晴川阁等城市地标。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龟山城市阳台上,还可俯瞰长江与汉江交汇的壮美自然景观。目前的“江汉朝宗”景区 日均吸引8万左右的游客,而且“江汉朝宗”未来还将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核心景区仍保持免费开放,而重点发展其他二次消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