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9日晚上,解放军打到了第72军军部附近。第72军副军长谭心决定投降,对部下说:“这个仗是打不下去了,我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大家都是中国人,拼什么?和共军联系,不打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5年抗战胜利后,谁也没想到和平如此短暂,短短三年间,战火重燃的华夏大地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在淮海平原打响。
1949年1月9日那个寒冷的冬夜,被围困在陈官庄的第72军军部外,解放军战士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副军长谭心望着地图上不断收缩的防线,突然摘下军帽重重摔在桌上:"这个仗是打不下去了,我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大家都是中国人,拼什么?和共军联系,不打了。"
这支川军出身的部队并非首次遭遇绝境,早在1947年泰安战役,整编72师主力就被歼灭过一轮,残余部队在豫东战役中又差点被包围,全靠黄百韬拼命救援才捡回条命。
辗转调到徐州剿总麾下后,他们始终被当作"杂牌军"对待,突围时当先锋,补给时排最后,连邱清泉拨给他们的第122师,也是用孙元良兵团残部拼凑的"安慰奖"。
当陈官庄被围三十多天,弹尽粮绝的士兵们开始啃树皮时,这支伤痕累累的部队早已到了崩溃边缘。
1月6日解放军总攻开始后,72军的阵地就像暴雨中的沙堡般迅速瓦解,残部退守胡庄的第三夜,侦察兵报告解放军先头部队距军部不足五百米。
军部会议上,参谋长许亚殷还在强调"军人气节",谭心却突然拍案而起:"再打下去,明天这时候我们都得躺棺材里!"
他指着窗外此起彼伏的炮火:"听听这动静,邱清泉的嫡系都顶不住,我们川军兄弟凭什么当炮灰?"
然而,谈判代表带回的条件比想象中宽松:士兵就地整编,军官学习后可以回家。
签字时军长余锦源钢笔悬在半空,谭心直接抢过文件:"再不签字,解放军炮弹可不认你是军长!"
终1.4万人集体放下武器,创下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成建制投降的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拒绝签字的许亚殷后来阴差阳错成了重建72军的参谋长,而新任军长郭汝瑰的真实身份竟是中共地下党员,这支部队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在宜宾起义投诚,像极了历史开的一个玩笑。
实际上,蒋介石的"中央军"与地方部队间的裂痕,早在抗战时期就埋下种子。
当72军的四川籍军官们用乡音商量出路时,他们对千里外南京政府的疏离感,远比枪炮更致命。
淮海战役中类似的情节不断重演,黄百韬兵团的63军军长陈章突围时淹死在碾庄河里,麾下官兵却传说他是被自己人打了黑枪,杜聿明集团被围陈官庄时,饿极了的士兵为抢空投大米自相残杀。
投降后的72军军官们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谭心在四川政协度过余生,偶尔会说起当年那个雪夜的选择,许亚殷辗转逃到香港,晚年总盯着维多利亚港的夜色发呆,余锦源淡出军界,没人知道他对那晚的犹豫是否后悔。
但历史记得清楚,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选择,汇聚成1949年的时代洪流。
当北平城头换上红旗时,这些曾经的军人或许才真正明白,谭心那句"大家都是中国人"的分量,远比他们扛过的所有枪炮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