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美国就贸易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协议内容一出,立刻在欧洲政界引发了广泛争议。
这次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美国将对大部分欧盟进口商品征收15%的统一关税。对于这一协议,德国经济界的反应尤为激烈,批评声四起,认为这是一场欧盟在美方压力下的“政治交易”,甚至有人指责这是冯德莱恩为了个人利益出卖了整个欧盟。
从表面看,协议的达成似乎对欧盟并不公平,实际上也是真不公平。
美国几乎没有作出实质性的让步,反倒要求欧盟在几个方面作出大规模的承诺:首先,美国单方面提高了对欧盟商品的关税,从此前的2.5%提升至15%;其次,欧盟则承诺在未来几年内对美国进行大规模投资,其中包括6000亿美元的投资和75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
这些要求无疑让欧盟的经济陷入两难:既要面对关税的压力,又要承受来自美国能源需求的巨大负担。
对此,欧盟各国的反应并不统一。意大利和德国等国的领导人虽然表面上支持协议,但他们的支持更多是出于政治目的。
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直接将这一协议斥为“以欧洲利益为代价的政治作秀”,更有媒体指出,冯德莱恩此举几乎是在为个人利益而牺牲欧盟整体的利益。
协议的真正问题,或许不在于关税和投资金额的大小,而在于其背后的政治博弈。美欧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无间,尤其是在特朗普时期,这种裂痕逐渐加深。
而现在,欧盟则面临着一个更加复杂的局面:一方面,他们需要维护与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担来自内部的巨大压力。法国总统马克龙至今未表态,而极右翼领袖勒庞已公然指责欧盟出卖了法国,这一切都反映了欧盟国家对这一协议的不满情绪。
协议对欧盟来说,实际上是一次历史性的让步。
在面对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美国选择对欧盟施加压力,要求其在经济上更加依赖美国,这无疑是特朗普式“美国优先”政策的延续。而欧盟却只能在这种外部压力下做出妥协,尽管这种妥协并不会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
这与历史上的“卖国条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尤其让人联想起清朝末年对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虽然短期内或许能解决部分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欧盟将会失去与美国进一步博弈的资本,甚至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欧洲的声音将会变得更加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