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戏台》可打7分,优点就是这个故事本身非常扎实,毓钺的话剧剧本非常好,而缺点恰恰也是故事本身是话剧剧本,话剧是从头至尾故事都发生在戏院的后台,而要从话剧舞台搬到电影银幕,要么大改,让它符合电影呈现的需要,那就要做大的改动,要改故事本身甚至是核心情节,这样可能牺牲掉故事本身,当然也可能改得更好。要么小改,就是保留故事本身,那只能把话剧里面全部发生在后台的戏拆分到各个场地去,比如从这间屋子换到那间屋子,从楼下换到楼上,从室内换到室外,拍点舞台上的戏,观众席里的戏,战争场面还有路上街景啥的拍点,也只能如此了。
陈佩斯选择的是小改,安全稳妥吧,这样在观感上整个效果比话剧削弱了一些,虽然空间换来换去,但一般就是两人或几人在一个狭小空间里面对话,比较平,除了结尾,整个电影有点流水账。因为这样小改多多少少有点为改而改,节奏反而有点拖沓了,话剧因为就一个单一的戏院后台舞台背景,反而更精炼,比如唱戏,就用背影展现,只出现后台人的反应,而电影里出现唱戏,既要拍台上唱戏,又要拍台下观众席里的大帅,还要拍后台班主和经理等人的反应。另外演员表演上也不能说话剧腔吧,就是稍微有点各演各的,有点不在一个整体里面,余少群不错。当然,还是因为故事本身不错,能弥补一些技术上的不足。
这个就是我之前说的,我们看春晚小品,比如《主角与配角》,我们在电视机前看,看到的不止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的表演,而是还有一个春晚舞台,还有现场观众,有笑声掌声,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这么个整体,整个小品带给我们的效果也是由这个整体带来的,而不只是两位演员的表演带来的。假如《主角与配角》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里面的一场戏,是个喜剧,这场戏讲一个剧团里面一个配角和主角争来争去,发生在剧团排练厅,前面坐着剧团导演还有团长等等几个人,如果拍这么一场戏,还是沿用春晚小品的那个剧本,演出来的效果一定会削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