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比导弹还可怕的女人,美国没掌握的技术,中国掌握了,破解出钱学森的难题,成功研制可变轨东风-17,让美国反导系统形同虚设,她就是导弹之母:祝学军院士!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巾帼英雄】中国科学院院士 “导弹之母” 祝学军) 东风-17弹道导弹首次亮相时,全世界的军事家都屏住了呼吸。它那扁平弹头设计,颠覆了所有人对弹道导弹的传统认知。它的轨迹飘忽不定,像在水面上“打水漂”一样,这意味着大洋彼岸引以为傲的反导系统似乎成了昂贵的摆设。 这把锋利无比的“尖刀”背后,站着一位超级大国都感到不安的女性——祝学军。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在一场局部战争中用“爱国者”反导系统轻松拦截了来袭导弹,向全世界展示了其强大的防御能力。这场实战秀给正在发展的中国导弹事业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的“矛”连对方的“盾”都穿不透,那还有什么威慑力可言? 一片迷茫之际,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异想天开的构想——利用“乘波体”原理,让导弹在大气层内滑翔飞行,彻底摆脱固定弹道。 在西方同行看来,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技术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然而这个被视为突破困局的唯一希望,只待一位有胆识的人将它变为现实,这个勇者,就是祝学军。 祝学军出生在沈阳。父亲为她取名“学军”,就是希望她能为国家效力。她从小就展现出对理工科的浓厚兴趣,17岁那年,她以辽宁省状元的身份考入国防科技大学,主修“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正式踏上了军旅科研之路。 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许多人眼中的“铁饭碗”,选择进入航天部第一研究院深造。谁知,当这位文静的姑娘走进研究所时,却引来了一些怀疑的目光,大家都在观望,这个女孩到底行不行? 祝学军用实力给出了答案。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就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出色的解决问题能力,被任命为某型号导弹电气系统的总设计师,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进入新世纪,面对国家导弹技术遭遇的瓶颈,祝学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力攻关钱学森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乘波体”理论。 这是一条异常孤独的路。钱学森的理论只是一个方向,没有现成的公式,更没有可供参考的数据。外界的质疑声从未断过,但祝学军就像一头认准了方向的牛,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由于是全新领域,所里没人能指导她,那些年,她的生活被简化到极致,只有宿舍、食堂和实验室三点一线。每一次复杂的弹道模拟和气动推演,都依赖于海量的手稿计算。她一次次的推演,留下无数手稿,这些堆积如山的稿纸,见证了她的坚持。 在钱学森理论的基础上,祝学军创新性地提出了将“乘波体”与气动布局相结合的设计方案。这个想法,一举解决了导弹高速滑翔时的姿态控制和热障难题,也为导弹穿上了一件完美的“隐身衣”,让雷达无法预测其轨迹。 十七年磨一剑。2017年,东风-17首次试射成功。它用事实证明了“钱学森弹道”的可行性,宣告了旧有反导体系的终结。凭借这一巨大贡献,祝学军荣誉等身,不过,她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继续投身国防科研。 从一个寄托着父辈希望的东北女孩,到执掌国之重器的总设计师,祝学军用大半生的专注与坚韧,将一个曾被嘲笑的理论,变成了让对手无法忽视的现实力量。真正的强大,正是像祝学军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筑起铜墙铁壁。
[太阳]比导弹还可怕的女人,美国没掌握的技术,中国掌握了,破解出钱学森的难题,成
韫晓生
2025-07-28 19:17:31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