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惊人!87岁姜伯驹院士直言:“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己的脖子!”中国每年毕业800余万大学生,但在数理化领域有建树的人却少之又少,谈得上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更是寥寥无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87岁的数学家姜伯驹院士,是中国科学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这位在北大任教多年的学术巨擘,最近一句话的分量却不亚于一篇艰深的论文,他说:“卡住我们脖子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教育!”
这话听着刺耳,却道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实,我们每年有超过八百万大学毕业生,校园里到处是苦读的身影,物质条件更是前所未有地优渥。
可真要数一数能在数理化领域站上世界之巅的科学家,却少得可怜,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十年前钱学森先生的那个著名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今天,这个问题似乎更加难解。
回望过去,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史,几乎就是在绝境中开辟道路,钱学森回国时,实验室是临时搭的草棚子,孙家栋在零下几十度的东北帐篷里测数据,手冻得根本握不住笔,茅以升顶着日军轰炸,在钱塘江大桥的废墟里抢救钢梁。
那个年代,吃饭尚且是问题,更别提科研条件,可他们硬是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驱动他们的,早已超出了个人温饱,而是一种“要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志气。
当时的学术风气也大不相同,钱学森曾因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被新疆一位青年指出错误,他非但没生气,反而恭敬地回信,称对方为“您”,赞赏他敢于质疑的勇气。
那一代人,可以为了一个猜想争得面红耳赤,可以为了一个课题熬上几个通宵,也可以为了一个理想不计任何得失,对科学的纯粹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再看今天,教室窗明几净,食堂饭菜可口,掏出手机就能连接全球知识库,按理说,大师应该更容易诞生才对,可为什么反而更难寻觅了?
当姜伯驹院士指出的“应试教育”,正是症结所在,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被作业和补习班牢牢捆住,唯一的使命似乎就是考个好大学,小升初、中考、高考,层层加码的压力让家长焦虑,也让孩子疲惫。
这种白热化的竞争,无形中把教育变成了一条标准化的生产线,学生追求的不是知识,而是分数。
为了“背多分”,学生们反复刷题,把公式和解题步骤刻进脑子,却也磨灭了好奇心与创造力。
当教育的目标简化为“考什么就学什么”,那些需要静心思考和探索的“硬骨头”,比如量子力学和拓扑学,自然无人问津。
但毕竟,市面上充斥的是“30天搞定高考数学”这类速成宝典,谁还有耐心去啃真正的难题,教育的本质是启蒙,是塑造思维方式,可现在却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应试培训。
这种风气甚至蔓延到了大学和科研领域,一些年轻学者心思浮躁,一门心思想着发几篇论文好评职称,少了前辈们“坐冷板凳”的定力,自然难有真正的突破。
不过,好在问题已经摆上了桌面,从“双减”政策到新高考改革,再到旨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基计划”,变革的信号已经出现。
而姜伯驹院士的呼声,正是希望教育能回归其本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扎实的学问根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分数。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再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人的价值,而学校也需要转变角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只会解答问题;引导他们动手实践,甚至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
进一步看,整个社会也需要调整风向,多讲讲那些“十年磨一剑”的匠人故事,少吹捧些浮躁的“成功学”。
而教育改革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它需要家长、学校和政策制定者共同的耐心和努力。
或许,直到有一天,我们的年轻人也能像当年的科学家那样,纯粹为了一个问题而彻夜不眠,为了一个真理而热烈争论,那才是中国教育真正开花结果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