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再一次证明了耿彦波的高瞻远瞩!内蒙丰镇突遇暴雨,大同御河承接巨量洪水,整整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27 12:16:33

历史再一次证明了耿彦波的高瞻远瞩!内蒙丰镇突遇暴雨,大同御河承接巨量洪水,整整 20 个小时的排洪,御河毫无压力的顶住了。 2023 年洪水退去后的清晨,御河岸边的晨练老人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指着河中央的导流岛说:“这岛还是老耿当年坚持要建的,不然洪水早漫过来了。” 导流岛上的柳树在风中摇晃,树龄刚满十年,正是耿彦波主持御河治理时栽种的。 而十年前,这里还是片垃圾填埋场,当地人叫它 “臭水沟”,汛期一来,附近的居民就得搬去亲戚家避难。 2009 年的冬天,耿彦波带着规划图在御河边冻得直跺脚。北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脸上,他却指着河床上的冰碴子说:“这河槽得挖深三米,不然存不住水。” 随行的工程师小声提醒:“预算不够了,要不先挖两米?” 他把图纸往雪地上一拍:“预算不够就去跑资金,这河槽深度,一米都不能少!” 那天他没戴手套,手指冻得发紫,在图纸上标注的 “导流岛” 三个字,笔画深得几乎要划破纸页。 施工队的老王至今记得,有次耿彦波在工地上发了火。当时工人图省事,把建筑垃圾往河道里填,他正好撞见,一把夺过工人手里的铁锹:“今天你们把垃圾填进去,明天洪水就把你们家淹了!” 他亲自带头清理垃圾,冻土冻得铁锹直蹦,他的手磨出了血泡,却没停。后来他在工地上立了块牌子:“今日偷工减料,明日祸及子孙”,这块牌子,直到工程竣工才被摘下。 御河上的步行桥通车那天,没人剪彩。耿彦波带着一群小学生走在桥上,孩子们指着河里的游船欢呼。 他却蹲下来,指着桥体的钢筋结构说:“这桥能抗七级洪水,你们以后在这玩,尽管放心。” 有孩子问:“爷爷,你怎么知道洪水多大呀?” 他笑着摸摸孩子的头:“爷爷查了一百年的水文资料,这河的脾气,我摸透了。” 2013 年耿彦波调离大同时,御河治理工程刚收尾。有市民带着刚摘的葡萄去送他,他剥开一颗放在嘴里,说:“等葡萄架爬到河堤上,这河就真正成了咱大同的宝。” 如今葡萄架真的爬满了河堤,而他当年力排众议保留的明清时期的河闸,在这次洪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闸门落下时,稳稳拦住了上游冲来的漂浮物。 这次洪水期间,负责河道监测的年轻人发现,御河的水位始终控制在警戒线下一米。 他们翻看当年的工程档案,才发现耿彦波在设计时特意留了 “安全余量”,连河堤的坡度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 “他说洪水无情,咱得多算三分险。” 档案馆的老员工指着档案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说,那些用红笔圈出的 “注意”“加粗”,都是为今天的安稳埋下的伏笔。 洪水退去后的第三天,御河岸边的早市恢复了热闹。卖豆腐脑的张大姐麻利地摆着摊子,她的摊位就在当年被拆除的违建位置。 “当年拆的时候我还骂过老耿,现在才明白,他是给咱留了条活路。” 她指着不远处的防洪墙,墙面上 “御河安澜” 四个大字,是耿彦波亲手题写的,字体遒劲,像他当年拍板治河时的决心。 有老人翻出 2010 年的报纸,上面登着御河治理时的争议:有人说 “劳民伤财”,有人说 “没必要搞这么大动静”。 而现在,报纸上的字迹已经泛黄,御河却用 20 小时平稳排洪的事实,给了所有质疑一个最有力的回答。 河岸边新栽的海棠树开得正艳,树下的长椅上,刻着一行小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那是市民自发捐刻的,没提任何人的名字,却把一份感念,刻进了石头里。 傍晚的夕阳洒在御河上,波光粼粼。孩子们在亲水平台上追逐,他们的笑声里,听不出当年洪水肆虐的恐惧。 只有守在河边的老人们知道,这份安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有人当年顶着压力、踩着淤泥、熬着夜,一锤一凿筑起来的。 就像这御河的水,看似平静流淌,底下却藏着深谋远虑的河床,护着一城人的安宁。

0 阅读:97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