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媒热议中国军用激光器的晶体 7月26日,乌克兰独通社报道,中国承认已研制出可用

霜月照寒林 2025-07-27 10:13:15

乌媒热议中国军用激光器的晶体 7月26日,乌克兰独通社报道,中国承认已研制出可用于军用激光器的晶体,这种激光器能够击中轨道上的卫星。 根据港媒披露的细节,中国科学家新研制的BGSe晶体直径达到60毫米,能承受每平方厘米550兆瓦的激光功率,这个数据比现有军用晶体高出整整一个数量级。 不过,晶体的“大块头”只是表象,纯度和无缺陷性才是真正的内功修为。 以KBBF晶体为例,这种被誉为“紫外激光之母”的材料,中国曾因技术垄断而禁止出口,直接让美国相关研究卡壳了整整15年。 当年美国科学家为了绕过禁令,甚至试图用“学术合作”的名义曲线获取,结果被中国科研人员一句“这东西我们自己还不够用”怼了回去。 这种技术封锁的背后,是中国在晶体生产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从BBO、LBO到KBBF,中国科学家用三十年时间,把原本被西方垄断的“晶体江湖”搅了个天翻地覆。 再把目光投向战场,中国激光晶体的实战价值早已不是纸上谈兵。俄罗斯在俄乌前线使用的“寂静猎手”激光系统,虽然名义上贴着“民用安防”标签,却能在1.5公里内瞬间烧穿无人机外壳,3公里外致盲光电设备。 有意思的是,这套系统在沙特拦截13架自杀式无人机的战绩,与巴基斯坦疑似击落印度“哈洛普”无人机的传闻形成呼应,无形间构建起一条“中国制造”的激光防御链。 回到反卫星这个终极命题,中国的技术积累堪称厚积薄发。2007年那次震惊世界的反卫星导弹试验,用动能弹头摧毁863公里轨道上的报废卫星,虽然产生了大量太空垃圾,却像在太空擂台上敲响了战鼓。 如今,结合最新的BGSe晶体和量子增强型追踪系统,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已经能对600公里高度的模拟靶标实施功能性杀伤。 但值得玩味的是,乌克兰媒体此时聚焦中国晶体技术,多少带着点“项庄舞剑”的意味。在俄乌冲突陷入消耗战的当下,乌克兰对高端武器的渴望近乎饥渴。 此前俄军使用中国激光系统击落乌军无人机的消息,早已让基辅方面如坐针毡。 此时炒作中国晶体技术,可能是向西方“哭穷”,暗示需要更先进的防空设备。但也不排除试图通过舆论施压,迫使中国在军贸领域做出某种表态。 毕竟在晶体这个“隐形战场”上,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军工产业链的神经。 当然,中国的技术突破也引发了连锁反应。美国海军加速推进舰载激光项目,以色列测试“铁束”系统,甚至连印度都宣布重启本土激光武器研发。这种“你追我赶”的态势,恰似一场没有硝烟的太空竞赛。 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是,中国这次不再是追赶者,而是规则的制定者。 从青海湖畔的车载激光系统3秒摧毁5.2公里外的巡航导弹靶标,到福建舰预留的舰载激光武器安装位,中国正以“降维打击”的姿态重新定义未来战争的形态。

0 阅读:102

评论列表

同乐

同乐

4
2025-07-27 21:46

3秒摧毁5.2公里巡航导弹?那导弹3秒飞多少公里???

用户10xxx44

用户10xxx44

4
2025-07-27 11:34

激光武器打击距离最少要有50公里以上,否则打击距离太短,很不安全!!!

猜你喜欢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