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大摇大摆地跑到美国,想要给美国人瞧一瞧他的中国风。他特意穿上了

语蓉聊武器 2025-07-27 00:11:46

1896年,李鸿章大摇大摆地跑到美国,想要给美国人瞧一瞧他的中国风。他特意穿上了太后赐的黄马褂,准备秀一波。不过,他一出现,旁边的美国人都穿着时髦的西装,简直跟他格格不入! 1896年的夏天,73岁的李鸿章带着一船“家底”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箱子里装着云南金鸡、会说英语的鹦鹉,还有用红泥封好的天山雪水——这是他特意吩咐带的,怕洋人水土不合,扰了自己的饮食。 当然,最显眼的还是那件明黄色的马褂,太后御赐的物件,他想着到了美国,总得让洋人瞧瞧大清的体面。 轮船进纽约港那天,码头上挤了几十万人。 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中断度假赶回来,军队沿着码头排了两里地。 可当李鸿章踩着跳板下来时,人群里的惊叹声有点怪。 他穿着朝靴,顶戴花翎颤巍巍的,身后拖的辫子在海风里晃,跟周围穿西装、戴礼帽的美国人比,活像从古画里走出来的。 他没在意这些,心里还盘算着晚上的欢迎宴该怎么说场面话。 住进华道夫酒店的第一天就闹了笑话。 他盯着走廊里的电梯直皱眉,问随从这小木匣子连张八仙桌都摆不下,怎么住人? 旁人解释半天,他才明白这是“会跑的楼梯”。 后来去华盛顿国立图书馆,他掏出烟袋想抽两口,被管理员拦住了。 出门时气不过,往地上啐了口痰,结果被人追着要罚款,最后还是翻译塞了点银子才了事。 这些事让他心里发闷:在国内谁不是捧着他 到了这儿,连口烟、一口痰都受管,他带的那些“宝贝”也没派上用场。 云南金鸡关在笼子里蔫头耷脑,天山雪水泡的茶,美国人尝了直皱眉。 反倒是街面上的东西让他挪不开眼:马路上跑的“铁壳子”不用马拉,跑得比马车还快。 二十多层的高楼戳在天上,听说里头有“电梯”,眨眼就能上顶楼。 他跟陪同的人说,这楼在大清可建不得,台风一来就得塌——话虽这么说,夜里在酒店窗前看满城灯火,他对着玻璃里自己的影子看了很久。 在美国待了十天,他见了不少新鲜事。 看孩子们上学,男孩女孩一块儿进学堂,这在大清是想都不敢想的。 听人说美国有好几个“党”,吵吵闹闹还能把国家管起来,他直摇头,觉得不如大清的皇上说了算稳当。 最让他窝火的是记者问排华法案,他攥着茶杯说:“华人挣的每一分钱都干干净净,凭什么不让来?” 可这话除了登在报纸上,没掀起一点浪。 其实早有人跟他有过一样的感受。 二十年前,郭嵩焘出使英国,看见火车跑得比马快,议会里吵得脸红脖子粗,回来写了本《使西纪程》,说洋人“有本有末”,结果被人骂成“汉奸”,书也给禁了。 李鸿章想起这事,在日记里写:“郭公之言,今日信然。” 只是他没说,自己心里比郭嵩焘更沉——郭嵩焘那会儿,大清还有北洋水师撑着,如今连船都沉得差不多了。 回国时,他把带的金鸡和鹦鹉都留在了美国。 黄马褂叠得整整齐齐,只是袖口磨出了毛边。 见了慈禧,他没说高楼大厦,也没提电梯,只说:“洋人船坚炮利,可百姓活得实在。” 两年后,他签完《辛丑条约》,咳着血对身边人说:“我这一辈子,办洋务,练新军,都像那黄马褂,看着光鲜,不经风。” 这话没几天,他就咽了气。 那船天山雪水,最后全倒在了纽约港的海水里。 红泥封口化在浪里,像滴在蓝布上的一点黄,很快就没了踪影。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126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