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中国玩“鬼把戏”?将棉花低价卖给中国,再高价买回去,印度的这一操作简直太神奇了,关键是印度对这件事还“乐此不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印度低价出口棉花给中国,再高价买回纺织品的操作,表面看是“吃亏买卖”,背后实则是两国产业结构差异和全球供应链分工的结果。 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印度的资源禀赋、工业基础以及国际市场规则密切相关,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棉花生产国,2023/24年度棉花产量预计达2500万包。 但印度纺织业对棉花的消化能力有限,2025/26年度国内消费量仅2570万包,过剩产能必须依赖出口。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棉花消费国,2024年1-7月从印度进口棉花7.3万吨,同比增长320%,成为印度棉花的主要买家。 印度棉农为争夺中国市场,常以低于国际均价的价格抛售,例如2024年2月印度S-6棉花报价较巴西棉低约2美分/磅,这种价格优势使中国企业采购印度棉的比例从1月的1.37%跃升至2月的4%。 然而印度纺织业却难以将本土棉花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印度纺织企业普遍面临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问题。 以Ramco集团为例,这家印度纱厂为提升竞争力,不得不斥资引入立达公司的全流程纺纱系统,通过设备升级才实现产能提升10%、纱线质量提高25%的效果。 这种个体企业的技术突破,难以扭转整个行业的困境,2024年1-7月,印度纺织服装出口额202.7亿美元,仅占全球贸易额的4%,而同期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达1432.4亿美元,是印度的7倍。 印度政府的政策导向也加剧了这种贸易模式,为保障棉农收入,印度实施最低支持价格(MSP)政策,2023/24年度MSP定为6970卢比/公担(约合80美分/磅),当市场价格低于MSP时,由印度棉花公司(CCI)兜底收购。 这种补贴政策虽稳定了棉农收益,却导致国内棉价长期高于国际市场,2024年2月,印度S-6棉花现货价达53800卢比/坎德(约合80美分/磅),较同期巴西棉高约1美分/磅,削弱了印度纺织企业的成本优势。 与此同时,印度对进口纺织品征收高额关税,2023年合成针织物进口关税达15%,试图保护本土产业,却因国内产能不足,反而推高了终端产品价格。 中国纺织业的全产业链优势,则成为这种贸易模式的关键支撑,中国纺织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大幅提升效率,例如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投资4.4亿元建设智能工厂,将万锭用工从55人缩减至13人,加工成本降低33%。 这种效率优势使中国能够以较低成本完成从棉花加工到成品制造的全流程,2024年,中国对印度出口的纺织品中,纱线和面料占比超60%,这些产品经印度企业简单加工后,最终以服装形式返销国际市场。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印度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印度近三分之二的电子元器件和药品原料依赖中国进口,纺织业也不例外。 2024年1-7月,印度从中国进口纺织纱线、面料及制成品金额达12.9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7.6%。 这种依赖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即使印度政府要求对中国针织品征收反倾销税,也因国内纺织企业无法迅速填补产能缺口而效果有限。 印度的这种贸易模式,本质上是其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位置的体现。作为原材料出口国,印度在棉花贸易中获得外汇收入,2023/24年度棉花出口创汇约23.8亿美元;而中国凭借制造业优势,在纺织成品环节赚取附加值。 这种分工虽看似“吃亏”,却是印度在现有工业基础下的现实选择。随着印度推动“自力更生”政策,未来或通过技术升级逐步改变这种格局,但在短期内,这种“棉花换成衣”的贸易模式仍将持续。
大家不要轻视印度了,印度还是有高人的。印度深知西里古走廊“鸡脖子”容易被掐断,
【53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