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美国航母即将从 11 艘变成 10 艘,别小看这一艘的差距,这里背后代表的是美国的束手无策,以及无可奈何。 尼米兹号航母的退役公告,像一块投入太平洋的巨石,在五角大楼激起的涟漪远不止 “数量减少” 那么简单。 这艘 1975 年服役的巨舰,曾是美国海上霸权的象征 —— 参与过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在全球 100 多个海域留下过航迹。 如今带着满身锈迹和 4000 多次弹射起飞的记录,即将驶入布雷默顿海军基地的拆船厂。 按照美国海军的原计划,它的位置本该由 “肯尼迪” 号(CVN-79)无缝衔接,可这艘 2011 年就开工的福特级二号舰,至今仍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船坞里 “难产”。 交付日期从 2020 年推迟到 2024 年,又延至 2025 年,光是成本就超支了 30%,成了美国制造业衰退的活标本。 这不是偶然。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巅峰时期,同时建造 3 艘航母都游刃有余,工人队伍里有大量经历过二战、冷战的老工匠,图纸设计靠手绘却精准无比。 可随着美国制造业外迁,造船业成了 “被牺牲的角落”:2000 年至 2020 年,美国造船业就业人数从 40 万骤减至 15 万。 能熟练焊接航母甲板特种钢的工人不足千人,连制造弹射器的关键零件,都得从日本、韩国进口。 肯尼迪号的电磁弹射系统,本是福特级的 “核心卖点”,却因软件 BUG 频发,至今无法实现 “每天 160 架次弹射” 的设计指标。 要知道,尼米兹级的蒸汽弹射虽然笨重,却能稳定保持每天 120 架次的出勤率。 更棘手的是 “连锁反应”。美国海军规定,11 艘航母才能保证 “随时有 3 艘在全球部署”: 1 艘前沿部署,1 艘在航渡,1 艘在训练,剩下的 8 艘处于维护或休整状态。 尼米兹号退役后,肯尼迪号又顶不上来,这个平衡被打破了。 2024 年美军太平洋舰队的部署计划里,原本该在西太平洋轮岗的 “里根” 号,不得不延长部署期, sailors( sailors 改为 “水兵”)的休整时间被压缩了 40%,怨声载道。 而波斯湾方向,“艾森豪威尔” 号独自支撑了 6 个月,连舰载机飞行员的飞行小时数都超标了。 这在冷战时期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美国航母的维护周期像钟表一样精准,从不存在 “无舰可用” 的尴尬。 反观中国,航母建造的节奏却像按了 “快进键”。辽宁舰 2012 年入列,山东舰 2019 年服役,福建舰 2022 年下水,从改造到自建,再到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只用了 10 年。 江南造船厂的船坞里,不仅有完整的航母供应链,从特种钢冶炼到舰载机升降机制造,全链条国产化。 还有一支平均年龄 35 岁的工程师队伍,用数字化建模替代手绘图纸,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 50%。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在陆基测试中就实现了 “3000 次无故障弹射”,进度远超同期的肯尼迪号。 美国海军的焦虑,藏在 2024 年的军费预算里。他们申请了 370 亿美元用于航母建造,比 2020 年增加 40%。 却仍挡不住下滑趋势: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直言,就算拿到钱,也招不到足够的工人。 更要命的是,美国海军 2023 年的调查显示,60% 的航母军官认为 “舰队规模不足”。 而 70% 的水兵觉得 “维护不到位”—— 这些数据背后,是美国从 “造舰如造汽车” 到 “造舰如登天” 的落差。 尼米兹号的退役,本质上是美国 “去工业化” 的必然结果。当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忙着赚快钱,当政客们把 “制造业回流” 喊成口号却拿不出实招。 航母这种需要 “慢工出细活” 的重装备,自然成了第一个掉链子的环节。 少一艘航母,表面看是数量变化,实则是美国海上霸权 “力不从心” 的开始:它意味着美国再也不能像冷战时期那样,同时在大西洋、太平洋、波斯湾保持 “绝对存在”。 意味着那些依赖美国航母 “保护” 的盟友,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安全策略。 或许更值得深思的是,美国曾靠强大的制造业赢得二战,靠 11 艘航母撑起冷战后的全球秩序,可当制造业的根基被侵蚀,再强大的军事霸权也会像沙滩上的城堡。 尼米兹号的烟囱最后一次冒出黑烟时,它带走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美国 “想造就能造” 的自信。
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
【119评论】【2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