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田家英女儿无意捉弄毛主席,其父得知欲批评,毛主席幽默化解。
1948年西柏坡,解放战场的关键时刻紧锣密鼓。
毛泽东的工作量像山一样压下来,急需帮手。胡乔木推荐了田家英。
此人先前已引起毛泽东的留意,推荐自然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田家英自此成为毛泽东的贴身秘书。
日子一长,毛泽东越来越赏识这个年轻人。
田家英办事得力,处理大事有条有理,两人更难得的是志趣相投,交情日渐深厚。
两人都痴迷旧书,尤其喜欢跑琉璃厂的旧书摊淘宝贝。
田家英经常一捆捆地往回买,好书也不忘捎给毛泽东。有时毛泽东急着找他,工作人员常能在那片旧书堆里把他“揪”出来。
不光爱书,两人对古文、诗词、书法同样着迷。
据当年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回忆,五十年代那些晚上,毛泽东常把田家英叫去聊天,话题五花八门,经济政治,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每次都能聊出新花样。
这样的朝夕相处,毛泽东的见解深深影响着田家英的思想与眼界。
除了工作上的交流,日常生活在无形中也多了些交集。
1957年,当上主席秘书的田家英,举家搬进了永福堂的小院。
那时,田家英的大女儿曾立七岁。在幼儿园她早认得了毛主席像,却还懵懂不知父亲是为谁工作。
时间倒回到1954年北戴河。毛泽东来此休养,田家英带着四岁的曾立同行。
第一次见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和金黄沙滩,小曾立兴奋得像是掉进了欢乐窝,很快和沙滩上的几个孩子玩成一团。
一天,几个娃娃在沙滩上嬉闹,瞅见有位爷爷正靠在躺椅上晒太阳,光着脚,鞋子就搁在椅子边上。
孩子的小脑瓜里蹦出个调皮点子,小曾立领头,和小伙伴们悄悄爬到椅子后头,神不知鬼不觉地提溜走那双拖鞋,三下五除二,就在不远处挖了个浅坑给埋了。
然后,几个小人儿躲在旁边,等着看“好戏”。
过了一会儿,躺椅上的爷爷要起身,发现鞋子不见了,左右张望。脸转过来那一刹那,小曾立呆了一下——这面孔,像在画像上看过。
那位爷爷,正是毛泽东。他看见旁边探头探脑的小家伙们,猜着是孩子们捣的鬼,主动走过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问:“你们是哪个家的娃娃呀?我的拖鞋不知飞哪儿去了,你们见着没?”小曾立和伙伴们一时慌了神,加上紧张,竟也记不起把鞋藏在了哪儿,只是下意识地跟着毛泽东在沙滩上四处找起来。
当时在旁的一位工作人员认出是田家英的孩子,见小孩儿恶作剧搞到主席头上,有些着急,正想出声呵斥。毛泽东赶紧拦下,摆摆手:“可别吓着孩子啊!”他依旧和颜悦色地,领着几个小不点在沙滩上东翻西找。
正好这时,田家英寻女儿来到沙滩,一眼看见女儿竟和毛主席站在一块儿,立刻上前拉住女儿:“快看看,这就是毛主席呀!”小曾立一愣,这才确认自己没认错人。
田家英随即了解到女儿淘气的“壮举”,眉头刚皱起来,脸上刚腾起一丝火气。
毛泽东却抢先一步开了口,笑呵呵地说:“你家这个小家伙,是看我晒得不够舒服,想让我多晒会儿太阳哩!你呀,就别讲她了嘛!”
这话如同一盆清凉水,顿时浇熄了田家英心里的着急。于是,大人孩子齐动手,很快就把那双“隐身”的拖鞋从沙里刨了出来。
毛泽东穿上鞋,瞧着躲在父亲身后的小曾立,温和地笑了笑,伸出手就把小姑娘抱了起来。
后来曾立回忆这一幕,感慨万分。谁能想到,画像里那位高高在上的领袖,会那样和蔼地站在身边说话,甚至还抱起了自己这个“淘气包”。
时光匆匆流过。这位当年埋主席拖鞋的小女孩,后来成为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领路人——院长曾自。到了2021年,曾自的身影出现在中央电视台那档有名的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
在镜头前,她缓缓说起童年那段忘不掉的沙滩往事,也讲起了父亲田家英跟随毛泽东工作的那些岁月。镜头之下,昔日的小丫头早已是满头华发,言语间对主席的慈祥、对父亲与领袖共事的光阴,充满了深深的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