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许世友要求163师师长边贵祥放了越南1000多俘虏,不料,边贵祥竟然直接拒绝:撤职也好,坐牢也好,但是释放俘虏这件事,没门! 1979年初,中越边境战火燃起,在广西方向作战的163师一路推进,打得越军节节败退,师长边贵祥率部猛攻谅山,战果显著,但在战斗如火如荼之际,一道从广州军区指挥部传来的命令,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兵陷入了艰难的抉择。 命令是要释放已被俘虏的越军士兵,数量不小,超过一千人,理由很明确,后勤压力大,押送困难,释放战俘还能为后续撤军谈判增加筹码,在许多将领看来,这是一次合理的战略安排,然而,边贵祥没有照办,他拒绝执行这道命令,态度坚决,这不是简单的耍脾气,更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他对整个战局的深刻判断。 边贵祥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出身农家,在十六岁那年因为见义勇为卷入命案,不得不离家投军,抗日战争中,他左眼被炮火炸伤,从此成了“独眼龙”,但他不仅没因此退缩,反而越战越勇,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多次身先士卒,表现出极强的战斗意志和军事才能,到1970年代,他已经是经验丰富的高级指挥官,还曾作为军事顾问赴越南协助越军作战,对越军的战术有着极其深入的了解。 越南军队并不好对付,他们擅长游击战,能够利用地形和民众混战,战术灵活而狡猾,边贵祥对这一切早已了然于心,在越南当顾问时,他亲眼见过越军如何假扮平民、如何伏击敌军、如何在看似薄弱的阵地上设置陷阱,1979年的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他深知战斗远未结束,越军的反扑随时可能发生,这个时候放人,不是仁慈,而是冒险。 在谅山一带作战期间,163师一度遭遇越军假扮平民突袭的事件,有越南青年女子装作送东西,接近哨所后突然行凶,造成我方士兵伤亡,这类事件让边贵祥更加警觉,他知道,战俘中不乏越军主力部队的骨干,若就地释放,他们很可能再次返回战场,成为敌人反击的有生力量,如此一来,163师前线流血牺牲的战士们岂不白白送命? 更棘手的是,这些俘虏在被押送期间并不老实,有的在交接物资时突然暴动,甚至企图抢夺我军武器,一名排长差点被刺刀刺伤,更有甚者,一些俘虏将尿液撒入战士们的水壶,行为极端恶劣,这些细节让边贵祥明白,这些人不是可以轻易信任的对象,此时放人,不仅毫无战略价值,反倒会给部队制造新的危险。 边贵祥的抗命并非没有代价,他的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上级虽然没有立即对他进行处分,但他本人后来并没有因为战功获得显著提升,1980年代末,他被调离主力部队,转任较低级别的职务,这在有些人看来是变相的冷处理,但边贵祥从未为此抱怨,他一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荣誉之前,战后有士兵被查出私自带回越南的牲畜,他主动承担责任,将事情压下,保护了属下,也因此错失了不少荣誉。 尽管如此,边贵祥的决定在之后的历史中被证明是极为关键的,战后中越双方开始战俘交换,中国一方人员基本齐整,而越南方面却出现了数量缺口,一些被俘后未被妥善管理的中国士兵下落不明,令人痛心,而中国持有的大批越军俘虏,则在谈判中成为了重要筹码,这正是边贵祥当年坚持不放人的直接成果,若当时贸然释放,后果难以预料。 这场战役中,163师的战斗力得到了全面展现,他们在谅山方向打出了一条血路,攻占重要据点,甚至在漫天大雾中无意跨过奇穷河,使越军误以为中国军队要直取河内,导致对方仓促调兵应对,这场“误闯”虽然偏离了原定作战计划,却意外造成战略威慑,使越南军政高层陷入恐慌,也为中方后续谈判赢得了主动。 整个战役按计划迅速收尾,在历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军队完成既定目标,控制了越北重要地区,并随后主动撤回,但在边境保留了强大军事存在,越南方面则长期驻军边境,国力被严重消耗,最终失去了在中南半岛的战略主动权。 边贵祥的事迹在官方纪录中并不多见,他晚年生活低调,很少接受采访,有时会独自前往烈士陵园,久久站在战友的墓碑前,不发一言,2008年,他在广州军区医院去世,享年81岁,医生在他身上取出了三块弹片,是几十年前战场留下的伤痕,从未取出,他一生的荣誉,似乎都藏在这些沉默的伤口之中。 他没有留下太多话语,唯有当年那句“不放俘虏”的坚持,成为后人最深刻的记忆,在那个战争与和平交织的年代,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担当,他的抗命,不是违抗纪律,而是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他不放俘虏,不是出于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更多不必要的流血牺牲。
1979年,许世友要求163师师长边贵祥放了越南1000多俘虏,不料,边贵祥竟然
趣叭叭呀
2025-07-26 13:48:38
0
阅读: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