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敢对中国开战吗?说句不好听的,或许非常想,而且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觉得能够打过中国了。种底气背后,既有印度长期以来的地缘野心,也有对自身军事实力的误判,但冷静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自信”就像吹起来的气球,看着鼓鼓囊囊,戳破了全是虚的。 转到2017年洞朗对峙,这事儿直接体现印度那份自信。6月,中国工程队在争议区修路,印度部队从不丹那边越界,带武器和推土机挡住,形成对峙。 印方觉得路威胁战略通道,调兵坚守。双方部队近距离监视,持续73天,到8月底撤离。印度边防部队最多时400多人,越界180米,后剩40多人一台推土机。 印军三个师在附近备战,占兵力优势,但整体国力军力中国远超。印度经济总量是中国五分之一,军费科研投入少。印空军用俄制苏-30、法制阵风、美制C-17,陆军T-90坦克、以色列导弹、韩国K-9火炮,海军俄航母、法潜艇、英直升机。 装备来自12国,弹药8种标准,维护手册20多语种。2023年审计,空军战机可用率65%,米格-21不足50%,因供应链散,疫情时法国罢工停飞阵风。 零部件依赖外购,后勤崩盘隐患大。印度制造业占GDP17%,步枪子弹进口30%。对比中国,联合国产业分类全覆盖,小到子弹大到航母自产。 2023年GDP18万亿美金,是印度3.5万亿的5倍,制造业全球35%,等于美日德总和。军费科研超20%,歼-20、055驱逐舰、东风-17全国产,北斗摆脱GPS。 印度自信靠纸面数据,买几架战机签协议,以为差距小,但现代战拼工业耐力。经济科技鸿沟是坎,印度跨不过。洞朗后,印度先赢舆论,但没实质获益,中方没让步。印度野心没减,但误判暴露。 洞朗事件戳破印度自信气球,但后续发展显示问题没完。2017年后,印度加强边境基建,修路桥。2020年5月,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印军越线占控,引发肢体冲突,印方20人死,中方4人。事发阿里地区班公错、日喀则,印方破坏共识,造成紧张。 冲突后,双方一级战备,但没全面战。印度指责中方打破现状,中方说印方挑衅。2021年2月,第十轮军长谈,脱离班公湖接触,但其他区对峙续。 2022年12月,杨古拉小冲突,没升级。2024年,双方达成巡逻协议,撤军两个点,缓和紧张。10月,领导人会晤,推动稳定。 2025年,建交75周年,边境交换糖果问候,恢复朝圣,推动跨境合作。但互信低,驻军各6万,地缘竞争广。印度外长谈冲突,承认误判,不应挑起。 加勒万5年后,印度反思,但军队仍驻扎。莫迪第三任,继续国防改革,批本土武器,如无人机,但技术差距存。中国军费印度三倍,优势突出。关系对话中紧张持久,没开战,印度认鸿沟,野心受挫。 再深挖印度军备问题,这“万国牌”装备看着花哨,实际坑多。印军热衷进口,武器库全球博览会,俄、法、美、以、韩、英啥都有。 但后勤保障成灾,零部件来源散,疫情或罢工就瘫。印专家说,自产高科技比进口贵,不划算,但依赖外方,核心技术拿不到。 印军成立清查组,排查中国货,但发现清除难,供应链深。相比,中国国防工业自给率高,从钢材到导弹本土化,军费增长稳,年复合7.21%,科研占比大。 印度军费占GDP2.4%,总额836亿美金,中国超三倍。印度人口多,军队145.5万,但基础设施差,兵力蹲守多,机动弱。印军优势在规模,但装备落差大,战时耐力不足。 经济层面差距更狠。2023年,中国GDP印度5倍多,制造业附加值全球顶,印度降到14%,就业13%减。印度追中国需多年,贡献率15%,次于中国35%。 印度当前像中国2007年水平,但结构转慢,制造业弱。军费投入,中国占GDP低,但绝对值大,印度高占比无力扩。两国新兴大经济,但中国硬实力超,印度软实力追不上。 印度对华政策转强硬,从反对一带一路到四边机制,挑洞朗加勒万,但没赢。莫迪仰望中国经济转型,但边境冒进经贸脱钩,损己。 想想印度这份自信,源于地缘野心,像中印边境不毛之地争,实际拼大国竞争。印度定中国战略对手,但实力不对等。 洞朗对峙,无意识错认知,印从进攻视角看中防御,估错实力意图。危机缓和靠外交,但结构性问题在。印度赢一时舆论,中国长远优势。 假如开战,模式改写,印度10天输,因资源依赖,工业不控。印度兵多将不广,不愿钱换命,军工基础薄。 莫迪外交从东向到东向行动,佛教外交剑指中国,但实际互信低。2024协议后,和平能否续?挑战在。 印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弱,增加值占GDP30%中国稳,印度追需措施。两国经济软硬实力比,中国远超,印度转换期,人口红利消,但抓住新一轮机会难。
印度前高管抱怨特朗普:助力中国伟大,让中国对印度越来越不客气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