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押注造船业,撬动美国关税大门 在全球贸易博弈升温之际,韩国正打出一张“王牌”——以其世界第二的造船实力为筹码,与美国展开一场关键的关税谈判。近日,双方围绕“韩美制造业复兴伙伴关系”密集磋商,核心是韩国承诺投资美国造船业、承接美军舰维修与建造任务,以换取美国总统特朗普放宽对韩国汽车、钢铁等产品的苛刻关税。 特朗普政府正全力振兴美国老化的造船业,以抗衡中国快速扩张的海上力量(中国军舰数量已超美国)。而对韩国而言,特朗普4月突然加征的25%“报复性”关税犹如悬顶之剑,加之日美已达成协议,迫使首尔必须拿出有分量的“回报”方案。 韩国提出的“造船合作”蓝图颇具吸引力: 韩国巨头如韩华海洋已斥资1亿美元收购美国船厂,并获得建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订单,未来计划协同本土巨济基地生产; 凭借拥有全球最大干坞和巨型起重机的硬实力,韩华海洋已多次赢得美军舰艇维修合同;现代重工也与美企合作,服务美海军及商船; 韩国将协助培养美国急需的造船设计与建造人才,升级其制造和后勤体系。 美国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视韩国为对抗中国造船霸权的“战略伙伴”。韩国先进的造船技术、成熟供应链和庞大产能,正是美国重振本土造船业、保障国防工业基础、创造就业所急需的“强心剂”,完美契合“美国优先”理念。 然而,蓝图落地面临巨大“路障”。美国严苛的保护主义法规是首要难关: 《琼斯法案》 严格限制外资建造在美国国内运营的商船; 军舰建造禁令(指《拜恩斯—托勒夫森修正案》)更是原则上禁止在外国造军舰。总统虽握有国家安全豁免权,但需克服国会及官僚体系的阻力。此外,美国船厂人才短缺、供应链依赖进口等瓶颈也非朝夕可解。 对韩国来说,这是一场输不起的博弈。在日美达成巨额协定的压力下,韩国计划组建高达1000亿美元的投资组合(含半导体和造船),以换取对等的关税豁免。造船合作不仅是商业投资,更是地缘政治上平衡中国影响的关键一步。 谈判的成败,取决于双方能否在政策层面找到突破口。专家认为,可能的路径包括设立韩国“造船特别区”,或采用模块化建造(韩国制造模块、美国组装),从而在合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韩国技术优势。
韩国是否在衰落?你怎么看
【19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