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个杀手闯进了杨勇的房间中,还用枪顶住杨勇的脑门,谁知杨勇回头一看,却愣住了,因为这个人竟是他的亲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的贵州晃县,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司令员杨勇刚踏进住所,脑后就顶上了一支枪。 而枪口背后,一道黑影压低声音,命令他立刻带部队撤出贵州,但毕竟杨勇身经百战,心里虽惊,面上却毫无波澜,而他更在意的,是对方开口时那股熟悉的乡音。 持枪的人叫杨世明,是原国民党晃县警察局的局长,说起来,他在当地名声极好,是个不欺压百姓的清官。 可也正因如此,他被国民党的反共思想影响得很深,加上晃县消息闭塞,对解放军满是误解和敌意。 所以他找机会摸清了司令部地形,单枪匹马潜进来,就是想通过刺杀杨勇,逼退整个兵团。 但杨世明自以为计划周密,谁知他提要求的几句话,却让杨勇心头猛跳,这口音,这说话的调子,太像记忆中的某个人了。 同样,杨世明看着眼前这位解放军司令的背影,也觉得有种说不出的熟悉感。 好奇心压过了脑门上的危险,杨勇不顾那支随时可能走火的手枪,竟猛地回过头来,四目相对,他端详着对方的脸,试探着问:“你是不是叫杨世明?” 这一问,让杨世明愣住了:“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得到肯定的答复,杨勇激动得声音都开始发颤,几乎是喊了出来:“哥,是我呀,我是杨世峻,你的亲弟弟啊!” “杨世峻”这个名字,像一道闪电劈中了杨世明,他一直以为这个弟弟早就死在了外头,此刻听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再对上眼前这张依稀能辨认出轮廓的脸,他手里的枪“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整个人都懵了。 谁能想到,战场上分属两个阵营的死敌,竟是失散了二十多年的亲兄弟。 早年间家里太穷,兄弟俩十几岁便各自外出讨生活,从此断了音讯。 后来弟弟杨世峻投身革命,参加了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追捕,改名“杨勇”,再也没回过家,之后凭着一股不要命的狠劲和军事天分,从士兵一路打成了兵团司令员。 而哥哥杨世明,则在旧社会的泥潭里摸爬滚打,混成了国民党地方警察局的局长,兄弟俩的命运,就像两条岔路,越走越远,却没想到会在这种情境下再次交汇。 原本的杀机,瞬间变成了彻夜长谈,杨勇耐心地跟哥哥解释共产党的政策主张,讲解放军究竟是支什么样的队伍,还拿土改后农民分到土地、生活改善的例子说话。 这些话从自己亲弟弟嘴里说出来,远比任何宣传都有力,杨世明这才明白,自己过去听信的那些“共匪”宣传,有多荒唐。 杨勇看时机成熟,劝哥哥认清大局,起义投诚,杨世明相信弟弟不会害自己,回去后立刻召集旧部,带着晃县警察队伍集体向解放军投诚。 在杨世明的配合下,解放军兵不血刃地接管了晃县,他的反正,也算立下了一大功。 不止如此,他和部下对地形了如指掌,后来成了西南剿匪部队最得力的向导,帮着杨勇的部队端掉了不少藏在深山里的土匪窝。 故事的结局很圆满,政府没有亏待杨世明,安排他到贵州省政协工作,安度晚年,而杨勇则继续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 这出比戏文还巧的故事,说到底,是一场时代洪流下的个人选择,在那个非黑即白的年代,亲情与信仰的碰撞,竟以这种方式收场。 但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席卷全国,靠的不光是枪炮,更是这种争取人心、瓦解对手的政治智慧。 这桩奇闻,至今仍在贵州当地流传,甚至成了印证历史的有趣注脚。 据说,当年杨司令住过的土坯房,墙上一个圆溜溜的窟窿眼,就是兄弟相认那晚,哥哥杨世明激动之下无意间用手指戳出来的。 很难说,如果那晚杨勇没有听出那口熟悉的乡音,历史又会走向哪个岔路口呢? 【信源】新浪财经——警察局长暗杀二野兵团司令,正要动手时:这声音怎么这么熟悉
柬埔寨3000多个将军,真的是多如牛毛,一个将军手下只有20个小兵。有个笑话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