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 “仗打完了,该把枪换成锄头了!”部队政委拽着他的手苦苦挽留,而吕俊生只是随手,将褪色的军功包进粗布,目光扫过窗外的麦田,对于他来讲:庄稼不等人,就跟打仗一个道理! 1938年夏,山东夏津的战场上,刺刀与军靴踏起尘土,在血肉横飞的白刃战中,一个高大的身影如磐石般屹立,吕俊生手中的大刀卷了刃,便用刀背猛砸,断了柄,便夺过敌人的刺刀再战。 身高近乎一米九二的他,俨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血雾弥漫中,他竟独自砍翻了二十七名敌军,当硝烟散尽,人们发现他左臂深可见骨的刀伤,鲜血染红了半边身躯,而他的脸上却浮起一丝笑意! “有我在,就不会让鬼子越过半步!”自此,“军中吕布”之名响彻全军。 百团大战时期,日军碉堡内机枪喷吐着,吕俊生竟徒手抓起那滚烫的枪管猛力一拽,皮肉焦糊之声,令敌人胆寒,机枪哑了,战友们便顺势冲入敌阵。更有一次夜袭,他率队歼敌108人,我方仅一人擦伤。 八年烽火,八次一等功,日寇甚至悬赏万元取其首级,他却在胜利后决然转身! 1955年,授衔前夕,毛主席审视着名单,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却唯独不见吕俊生!他确实回到了故土,伴随着晨光,他扛起锄头走向田间,仿佛昨日的血战从未发生,曾劈开日寇头颅的手,如今稳稳扶起倒地的秧苗! 战火年代,吕俊生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家中年迈的母亲,恰逢军中打盲识字,吕俊生便在战友们的协助下,写下了人生中第一封信,那也是给母亲的第一封信:母亲大人,儿一切安好,望注意身体,勿念……! “我儿会识字了!他在前线很好!还写信关心我!”当收到这封千里之外的爱!母亲异常的激动,她挥舞着信,几乎是挨家挨户的诉说着喜悦,“见信如见面”母亲将信抱在胸间,像是环抱那许久未见的儿子! 1970年某夜,村里放映着抗日电影,冲锋号角响起,荧幕上闪过白刃战,看得他放声大笑,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的胜利时光,随即轰然倒下,这位曾令敌寇闻风丧胆的猛士,在重现自己光荣岁月的光影中猝然离世,终年六十四岁! 当历史在授衔名单上寻找他的名字,他早已将功勋兑换成沉甸甸的稻穗;当后人瞻仰墓碑,那“战士”二字却比任何将星更灼目。 真正的英雄,从不向时代索取冠冕!他们只在需要时挺身成山,在太平时,化身成桥。山知道他、江河知道他、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吕俊生》 山西新闻网|《吕俊生:革命意志永远旺盛的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吕俊生的三个绰号》 文|梅林 编辑|南风意史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
雾烬
2025-07-25 18:46:2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