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9岁的殷玉珍嫁到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井背塘,这里只有漫天黄沙和一个四平方米的半地下土屋,最近的水源距离三里路,新婚第二天,她就想离开这个地方了。[看] 沙尘暴来临时,黄沙从门缝灌进屋内,一夜之间能堆积半尺厚,殷玉珍曾在夜里独自出门寻找回娘家的路,结果在沙丘间转了大半夜才摸回家,第三天,她发现院子里一棵半死不活的沙柳竟然抽出了新芽。 1986年春天,殷玉珍用三个月攒下的鸡蛋钱,从县城买回300棵杨树苗,她和丈夫白万祥每天凌晨4点起床挖坑种树,但沙土疏松,树坑挖好就塌陷,第一批树苗死亡率超过90%。 殷玉珍徒步走访了周边十几个村庄,向老农请教沙地种树经验,她学会了选择沙柳、杨柴等耐旱树种,将树坑挖到80厘米深,底部铺设干草保持湿度,1987年春天,改进方法后的沙柳成活率达到65%。 为了购买更多树苗,夫妻俩卖掉了家中唯一的两只羊,换来120元现金,白天种树,晚上殷玉珍在煤油灯下缝补旧衣服拿到集市上卖,每件能赚两三元, 1988年,他们种下了第1000棵树。 1989年7月,镇林业站有5万株杨树苗因运输延误面临报废,殷玉珍连夜赶到县城,以每株8分钱的价格全部买下,7天时间内种完5万株树苗,她雇了8个工人,每天工作16小时,最终实现70%的成活率。 经过五年努力,井背塘出现了第一片成规模的人工林,1992年,殷玉珍在林地空隙试种西瓜,收获了46个西瓜,每个重量在3-5公斤,这证明沙地土壤结构开始改善,具备了农业种植的基础条件。 周边村民看到治沙效果后,主动上门学习技术,殷玉珍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将自己培育的树苗按成本价出售给村民,到2000年,井背塘方圆15公里内已有12个村庄开始大规模植树。 2001年,当地政府修建了一条长6公里的简易公路通到井背塘,运输车辆可以直接将树苗送到种植地点,政府林业技术员还带来了樟子松、油松等新品种,并教授了滴灌、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 植树效率大幅提高后,殷玉珍每年能种植3000—5000棵树,2005年,她开始尝试种植沙棘,这种植物既能固沙又有经济价值,当年种植的800棵沙棘,三年后开始结果,每棵年产果实2—3公斤。 经过30多年持续努力,井背塘及周边地区共完成造林7万亩,根据2018年卫星遥感数据显示,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从1985年的不足3%提升至68%,年平均风沙天气从原来的120多天减少到不足30天。 现在的井背塘有120户人家,家家都住上了砖瓦房,通了自来水和电力,村里建起了沙棘加工厂,年产沙棘汁6万瓶,带动全村年增收80多万元,殷玉珍的儿子白春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用无人机监测林地生长情况。 如今的的殷玉珍仍然坚持每天巡查林地,她种下的第一棵杨树现在胸径达45厘米,高度超过18米,这棵树旁边立着一块石碑,记录着井背塘从沙窝变绿洲的历程。 30多年前逃跑未成的新嫁娘,最终改变了7万亩荒漠的命运,殷玉珍的治沙模式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沙漠化防治典型案例,她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荒芜中创造绿色,殷玉珍的故事证明了普通人也能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有人问,为什么西藏墨脱、亚东、米林等地的藏南部分没有全部被印度占领?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