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台难产国产新能源大车,据他们内部说已经流产了。你们知道是什么牌子吗

啊啸扬看汽车 2025-07-25 15:36:20

有一台难产国产新能源大车,据他们内部说已经流产了。 你们知道是什么牌子吗! 今年的竞争压力太大了。主要是他们的第1台车失败了,后面的车要成功太难了折戟的国产新能源大车:首战即终局的行业困局 一款备受期待的国产新能源大车最终未能逃过“流产”命运,其内部消息的流出,不仅是一个项目的终结,更折射出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残酷的生存法则:在白热化的竞争中,首战失利往往意味着全盘皆输。 这款“难产”的大车从立项之初就承载着品牌突围的重任。定位中高端市场,瞄准家庭用户对大空间、长续航的需求,研发团队曾寄望通过“尺寸越级+配置堆料”打开市场缺口。然而,其品牌旗下首款车型的失败,早已为这场结局埋下伏笔。首款车上市后,因续航虚标、车机卡顿、品控粗糙等问题引发大量投诉,上市半年月销始终未能突破3000辆,不仅消耗了品牌初期积累的资金与口碑,更让供应链对其失去信心——当第二款车推进到试生产阶段时,多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因担忧回款风险,悄然放缓了供货节奏。 新能源市场的“首战定律”在近年愈发明显。新势力品牌若能凭借首款车型站稳脚跟,后续产品可借助前期积累的用户数据、供应链资源和品牌认知实现迭代升级;反之,一旦首车折戟,品牌信任度便会断崖式下跌。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上市的30余个新能源新品牌中,首款车型月销不足千辆的占比超60%,其中90%在推出第二款车型前便已黯然退场。这背后是用户决策逻辑的转变:在选择新兴品牌时,消费者更依赖“第一印象”,首款车的口碑直接决定其是否愿意为后续产品买单。 今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生存压力。头部车企的价格战已从新能源领域蔓延至全品类,一辆主流新能源SUV的价格较2022年下降约15%,留给新品牌的定价空间被严重挤压。同时,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迭代,让后发者的研发成本居高不下。上述国产大车项目负责人曾透露,为匹配用户对智能驾驶的期待,其研发投入较首款车增加40%,但市场终端价却不得不比最初规划低8%,这种“成本与售价的倒挂”最终压垮了本就脆弱的资金链。 更致命的是,首战失败会引发连锁反应。渠道商开始犹豫是否铺设网点,经销商更倾向于选择已有稳定销量的品牌;资本市场对连续失利的项目态度谨慎,第二轮融资往往比预期难度大得多;甚至内部团队也会出现动摇,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进一步延缓研发进度。这款新能源大车在首款车失败后,原本计划12个月完成的第二代电池管理系统研发,因核心工程师离职被迫延期6个月,等技术方案最终落地时,市场主流技术已完成又一轮升级。 如今,这款“流产”的大车已成为行业案例。它的结局警示着后来者: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没有“试错”的空间,首款车必须是“精品之作”,既要精准击中用户需求,又要在品控和技术上经得起市场检验。当竞争进入深水区,“首战即决战”不再是夸张的修辞,而是每个新入局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0 阅读:10
啊啸扬看汽车

啊啸扬看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