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46军副军长的夫人入朝,特意来探望丈夫。副军长安置好夫人后,又急

百年战争录 2025-07-25 14:34:38

1953年4月,46军副军长的夫人入朝,特意来探望丈夫。副军长安置好夫人后,又急匆匆去开会,军部突然遭遇了敌机轰炸。待副军长冲出门来,却发现“妻子住处正好被炸弹击中”,当场哭成了泪人。

1953年4月,朝鲜半岛的战场上,炮火还没停歇。

志愿军46军副军长曾雍雅的妻子张淑英,不顾危险,跟着运输物资的车队一路颠簸,穿过了敌人的封锁线,终于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朝鲜,就为了看一眼自己的丈夫。

两人久别重逢,话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曾雍雅又接到了紧急会议通知。前线形势紧张,他只能匆匆告别妻子,赶去开会。

会刚开没多久,空中就传来了刺耳的轰鸣声。敌人的飞机来了,冲着军部所在的区域就是一通狂轰滥炸。

炸弹像下雨一样往下落,爆炸声震得人耳朵嗡嗡响,刚才还好好的一片地方,转眼就成了火海废墟。

曾雍雅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猛地冲出会议室,脑子就想着刚安顿好的妻子。他发疯似地朝之前给妻子安排的住处跑去。

等他气喘吁吁地赶到,眼前只剩下一堆冒着烟的碎砖烂瓦,那个小房子被炸弹砸了个正着。

看到这景象,曾雍雅眼前一黑,巨大的绝望像石头一样压在了胸口。

他不管不顾地扑到废墟上,双手使劲扒拉着那些滚烫的石头,嘴里不停地喊妻子的名字。

手指头很快就被磨破了,鲜血混着泥土,可他好像感觉不到疼,就是一门心思地挖,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怎么也止不住往下掉。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身后突然有人喊他名字。

他猛地一回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张淑英好好地站在那里,旁边还扶着一位受伤的老乡。

原来,飞机一来轰炸,张淑英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躲,而是跑出去帮忙救附近被困的老百姓。她前脚刚冲出屋子,后脚炸弹就落在了她的住处。这可真是老天爷保佑,阴差阳错捡回了一条命。

时间一晃到了1965年春天,部队调整,曾雍雅被调到西藏那片又高又偏、氧气稀薄的高原去执行重要任务。

那地方环境有多差劲,一般人上去喘气都困难。

张淑英以前受过伤,身体底子不算好,这种苦地方对她来说就是个考验。但丈夫要去,她二话没说,收拾收拾东西,打起精神就跟着上了高原。

张淑英到了高原,虽然被缺氧折磨得头昏脑涨,可她没闲着。

她强撑着病弱的身体,帮部队搞医疗工作,照顾伤员,管着后勤保障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尽全力支持前方的战士们。

她那股不叫苦不叫累的劲儿,让周围的战士们都打心眼里佩服。她和曾雍雅在那片高原上并肩熬过的这段艰难岁月,更是让他俩的感情深得像石头缝里扎了根的树。

后来,他们的小儿子在内地得了重病,情况危急,必须赶紧治。

张淑英没办法,只能把孩子托付给别人照顾,自己一个人急急忙忙往平原赶。

没想到,回去的路上正赶上高原变天,大雪封山,寸步难行。

张淑英在严寒和缺氧的双重折磨下,高原反应极其凶猛,差点就交代在了路上。幸好碰上了高原医疗站,那里的医生护士们硬是几天几夜不睡觉,争分夺秒抢救,才总算把她这条命从鬼门关给硬生生拉了回来。

这次事情对曾雍雅触动特别大。他亲身经历过战场上差点失去妻子的恐惧,又在高原上眼睁睁看着妻子险些丢命。

他猛然惊觉,这些年东奔西走,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是职责所在没二话,可也不能把家里完全扔下不管。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可关键时刻,最亲近的家人要是出了事,那才是真的撕心裂肺。孩子病了,妻子命悬一线,这些事让他没法再像以前那样只顾着工作不顾家了。

考虑再三,曾雍雅决定告别部队生涯。他把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郑重交了班,决心往后要多守在家人的身边。

离开军营后,他和张淑英的日子回归了平静,没有了战场的硝烟,也没有了高原的刺骨寒冷。虽然不穿军装了,可俩人身上那股军人的韧劲儿和担当精神,就像刻在了骨子里一样,依旧支撑着他们好好过日子,相依相伴走过了后面的漫长岁月。

岁月就像筛子,筛去了许多年轻时的浮躁,沉淀下来的情意才越发醇厚。

曾雍雅晚年最爱做的事,就是和老伴一起翻看那些泛黄的旧照片,回忆当年并肩闯过的那些险关。

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也好,风雪弥漫的青藏高原也罢,一路上的惊险和艰辛,都成了两口子抹不掉的共同印记。在曾雍雅心里,最深的感触还是对妻子无尽的感激。

他清楚得很,没有张淑英那份无怨无悔、一路相伴的支持,他这条命能不能活到战火停歇、高原撤防都是未知数。是妻子一次又一次的坚持和守护,才成就了他们这个家。这两口子啊,真就是那句老话说的“秤不离砣”,一辈子也分不开。

0 阅读:1921

猜你喜欢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