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军区副司令黄骅正开会,手枪队长冯冠奎走进来,拔枪击倒黄骅,其他

风城春史呀 2025-07-25 14:04:35

1943年,八路军军区副司令黄骅正开会,手枪队长冯冠奎走进来,拔枪击倒黄骅,其他几人正要反应,冯又是一个速射,会议室内的11人纷纷倒下。   1943年夏天,冀鲁边区正处在极为艰难的时期,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对这片抗日根据地展开残酷的“铁壁合围”式扫荡;另一方面,由于连年干旱,百姓缺粮,战士吃不饱,整个地区处在危机之中,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血腥事件,震惊了整个八路军系统。   黄骅是当时冀鲁边军区的副司令员,年仅三十二岁,他出身贫寒,自小历经艰难,靠着顽强意志走上革命道路,参加红军后,他一路从士兵做起,打过无数硬仗,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典型的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抗战爆发后,他被派往冀鲁边区担任要职,成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骨干。   黄骅的性格并不张扬,也不善言辞,但他极具号召力,无论是战士、干部,还是老百姓,都对他十分信服,他从不摆架子,总是和基层士兵一起吃窝头、住土屋,有人给他做特殊餐,他回绝,他常说,只有跟大家一起挨饿,才能知道问题在哪儿,他主持的多次反“扫荡”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对于稳定根据地局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也正是他的沉稳和威望,让一部分人感到不安,邢仁甫是当时的军区司令员,早年也曾投身革命,曾经在抗战初期组织过几次战斗,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在根据地建立后,他逐渐沉迷权力,生活作风日益腐化,甚至开始抗拒组织上对他的安排,当上级决定调他去延安学习时,他不认为是信任,反而觉得是被削权,他将目标转向了黄骅,认为后者要取代自己。   几天之后,一场侦察工作会议在新海县大赵村召开,那天闷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细雨开始飘落,会议地点是一处普通民居,黄骅正在主持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日军扫荡,参会的干部大多是战斗骨干,会议气氛紧张,但秩序井然,黄骅正对着墙上的地图指点各地兵力部署,周围安静得只能听到雨点打在窗棂上的声音。   就在这个时候,警卫员因灯光不足,被派出去借煤油灯,几分钟后,门被猛然推开,几名身披蓑衣的男子闯了进来,根本没有寒暄,直接拔枪开火,第一枪就击中了黄骅的胸膛,他连拔枪还击的机会都没有,就倒在了作战地图上,紧接着,会议室内枪声大作,多名干部当场被击中,整个场面陷入混乱。   凶手是冯冠奎,他原是土匪出身,后被收编为八路军手枪队队长,这个人性格暴躁,纪律观念极差,早前曾因犯事被黄骅严厉处理,从那以后一直心怀怨恨,邢仁甫对他格外包庇,不仅未加惩处,还屡次提拔他,这次行刺,正是他奉邢之命执行。   枪声刚停,警卫员赶回来,正撞见凶手逃离,他奋力追击,在村口将其中一人击毙,这具尸体被发现时,耳垂上有一个铜钱大的肉瘤,面孔却是生人,唯一幸存的参谋刘金才三天后苏醒,认出这个特征的正是冯冠奎本人,并确信这是行凶者之一。   调查随即展开,军区内外一片震动,起初冯冠奎下落不明,仿佛人间蒸发,追捕数日无果,直到冀鲁边独立团团长冯鼎平发来密电,事态才发生逆转,原来,案发前夜,邢仁甫曾在秘密场合召集部分军官,讨论“转变对日态度”的问题,冯鼎平起初犹豫不决,直到听到另一位军官拍桌抗议,才意识到事态严重,冒死将消息传出。   与此同时,一封写在烟盒纸上的血书被送至军区,这是冯冠奎躲进芦苇荡后,临死前写下的,他承认行刺黄骅是邢仁甫指使,作为报酬他收了三根金条,还被承诺事成后送出渤海,可惜逃亡途中伤势过重,他死在野外,尸体没能找到,那封血书后来被保存在济南战役纪念馆,成为铁证之一。   证据逐渐指向邢仁甫,但他早有准备,6月中旬,他带着几名心腹前往另一村庄,谎称汇报追捕情况,实际上,他正策划逃亡,部队已悄然包围村子,准备一举擒拿,可就在突击时,警卫连长王爱芝突然提前开枪,打乱部署,并在混乱中“意外”受伤,邢仁甫得以骑驴突围,渡河南逃。   事实证明,王爱芝当晚已被收买,他拿了邢仁甫给的黄金,随后叛逃,几年后在剿匪战斗中被击毙,邢仁甫则逃至天津,投靠日军,被任命为“剿匪司令”,专门镇压抗日力量,他整日惶惶不可终日,夜宿无定,担心被追捕。   日本投降后,他改名换姓,混入国民党系统,成为军统少校,直到1949年天津解放,他试图乔装逃亡,在码头被人识破,新政权成立后,他被列为重点通缉对象,1950年,在河北盐山万人公审大会上,他面如死灰,面对铁证无言以对,被依法处决。

0 阅读:181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