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周总理病重,需要吃鸽子蛋增加营养,却到处都买不到,赵炜就对邓颖超说“宋庆龄家里养了200多只鸽子……” 1975年冬天,北京的寒意格外刺骨,中南海,灯光昏黄,空气中充满沉重的气息,那段时间,周恩来的病情一日比一日加重,医生做完会诊,开出了营养建议:每日摄入高蛋白、易吸收的食物,几位专家商量后,认为鸽子蛋最为合适,它营养丰富,口感柔软,适合虚弱病人进食。 这个建议一时间几乎成了难题,那是一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尤其是冬季,连鸡蛋都难以大量供应,更别提稀有的鸽子蛋,供销社和菜市场都早已断货,养鸽户也表示,冬天鸽子基本不下蛋,四处寻觅无果,时间却不等人。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想到了宋庆龄,她喜欢鸽子,在家中长期饲养,据说数量上百,虽然她身份特殊,生活低调,但一直关心国家与人民的命运,与周恩来更是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便迅速被提上日程。 宋庆龄的鸽舍不是普通的院落搭建,而是专门设计过的保温玻璃房,她早年在广州、重庆时期便养鸽,迁居北京后,更是为鸽子们建起了地暖鸽舍,确保它们在最严寒的日子里也能正常生活,她养鸽不仅是爱好,更是对和平的象征性表达,鸽子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也像是她与那个时代的沟通方式。 得知情况后,宋庆龄没有犹豫,她年事已高,却仍亲自前往鸽舍查看,那是一个寒冷的清晨,地面结着霜,鸽舍的玻璃上覆了一层薄冰,她穿着厚重的呢大衣,缓步走入鸽舍,巢箱一排排整齐排列,她熟练地查看每一个角落,寻找那极为罕见的冬季鸽蛋。 终于,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她发现了几枚温热的鸽子蛋,这些蛋并不多,却是那段时间内所有鸽子的“全部产出”,她将它们小心放入一个干净的木盒中,又从储备中取出了几枚之前攒下的蛋,一共凑了五枚,为了最大限度保鲜,这些蛋随后被装入恒温箱,由专人带上冷藏车,一路押送北上。 这趟从上海到北京的旅程共计一千多公里,每一段铁路都安排了专人值守,确保途中不出意外,押运人员每隔几小时便检查一次温度,生怕蛋液变质,鸽子蛋从南方温暖的鸽舍出发,穿越寒风凛冽的北方大地,最终抵达中南海。 到达时已是深夜,邓颖超亲自接收了这份珍贵的“营养品”,将蛋液轻轻打入温米汤中,喂给病床上的周恩来,那时的他已经极度虚弱,几乎无法进食,但这一次,他缓缓吞下了几口,露出一丝久违的微笑,那是他最后一次自主进食。 这几枚鸽子蛋的背后,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友情与信任,周恩来与宋庆龄的交情,并非因为身份或地位,而是从共同的理想出发,历经风雨形成的深厚情谊,1924年,他们在黄埔军校初识,彼时一个是政治部主任,一个是国父孙中山的夫人,两人理念相近,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彼此之间建立起深刻的信任。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宋庆龄公开谴责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坚定支持共产党,那时,身处危局的周恩来策动南昌起义,宋庆龄给予极大支持,她不仅在国内外发声,还将部分重要文件藏于安全之地,保护组织的机密。 抗战爆发后,宋庆龄组织“保卫中国同盟”,为前线募集物资,建立救护系统,搭建中外沟通桥梁,她的家一度成为中共地下交通线的节点,她从不问回报,只求国家不再战乱,周恩来对她始终敬重有加,多次写信劝她避险,她却坚持留在前线城市,理由很简单:这里的人民需要她。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担任国家副主席,继续投身社会公益,尤其关注妇女儿童事业,她生活简朴,衣食从不讲究,却对鸽子情有独钟,她曾说,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只要鸽子在,和平的希望就在,她将鸽子当作信仰的一部分,年复一年亲自喂食、照料,从未间断。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那天,北京陷入前所未有的沉默,追悼会上,宋庆龄虽已年迈体弱,仍坚持出席,她身着黑衣,胸前佩戴着一枚玉石鸽形胸针,在灯光下折射出冷冽光芒,她久久凝望着水晶棺,不言语,也未落泪,却比任何哭声都让人动容。 几个月后,宋庆龄的身体也开始每况愈下,她很少再让人打扰,鸽舍依旧开放,鸽子们自由地飞翔、歇息,仿佛不知主人已日渐虚弱,她没有为自己留下最后一枚鸽子蛋,也没有为这段友情做过多解释,她只是做了她该做的事,如同她一生那样坚定、安静。
1936年,毛主席找宋庆龄借了5万美元以解红军之危,宋庆龄直接卖房筹钱,把5万美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