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炊事员陶洪礼给前线送饭,路上,他遇到了一个越军哨所,就对战友说:“绕过去太耽误时间了,我们把这个哨所端了吧!” 1979年春天,南疆边境弥漫着硝烟,战争打响之初,大多数人都在关注前线的枪声与炮火,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每一口热饭,是怎样穿越枪林弹雨送到士兵手中的,陶洪礼就是那个把饭挑进战区的人,他来自贵州息烽,1976年入伍,分配到第14军42师125团炊事班,因为做饭手艺不错,他早早地与灶台结下了缘分,不同于多数战士手握钢枪,他更常握着锅铲,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战场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年二月,部队越过边界,正式进入越南境内,陶洪礼随部队推进,每天的工作是为前线输送热饭,他背着沉重的饭筐,穿越崎岖山路,从后方阵地出发,送到最前沿的火线,有一次,他挑着饭桶和咸菜,赶往三号高地,途中遇到敌人设下的暗哨,那是山腰处一个不起眼的石洞,三个越军靠着岩壁抽烟,枪支随意倚在腿上,从地形判断,这是敌人的临时哨点,专盯补给线。 绕开他们会让送餐路线增加两小时,饭会凉,前线战士就要挨饿,陶洪礼仔细观察,发现敌人松懈,便与身边的战友悄悄接近,他手中只有削尖的扁担,贴着茅草前行,临近时,他猛地扑出,用扁担砸向一名越军后脑,将其击倒,战友开枪解决另一人,第三名敌人试图逃入石洞,被陶洪礼追上制服,清理完现场后,他们继续前行,饭菜终究准时送到了高地上的战士手中。 不久后,他又在山坡上发现一名重伤昏迷的我军战士,对方满身血迹,意识模糊,躺在杂草中几乎被灌木掩没,陶洪礼用急救包包扎后,尝试将他扛在背上,山路陡峭,脚下常有碎石滑落,他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回走,整整两个多小时,他才将那名战士背回我军阵地,医生说,再迟半小时,人就没了,陶洪礼没有说话,把血迹斑斑的饭筐搁在灶台边,又开始准备下一顿饭。 几天后,一次返程途中,他在山梁下的灌木丛发现了一辆停靠的越军吉普车,车上两人,副驾驶似乎在用望远镜观察我军阵地,陶洪礼屏住呼吸,卧倒观望,等到吉普缓缓启动,他果断开火,打碎了副驾驶的玻璃,车子打了个转停下,一名越军军官跳车逃跑,陶洪礼冲过去,挥出一把飞刀,准确击中对方手腕,那人惨叫着摔倒,手中武器掉落,追上去将其制服后,经审讯发现此人是一名营级指挥官,这次意外的收获,为我军后续作战争取了重要情报。 他的战斗经验在一次夜间送餐任务中又被推上极限,那天夜晚大雨滂沱,山路泥泞,他与战友鲁阳军在黑暗中前行,忽然在不远处发现火光闪烁,借着闪电,他们看清了一个越军哨所,估计有七八人,他们决定先干掉外围观察岗,再设法撤离,陶洪礼贴近目标,迅速用匕首解决一人,正准备后撤时,哨所内有人察觉异常,开枪警戒,子弹呼啸而来,鲁阳军中弹倒地,陶洪礼拖着他躲到石堆后方,还击逼退敌人,可他子弹所剩无几,敌人却越聚越多,眼看弹药即将耗尽,远处突然响起枪声,是我军侦察连赶来支援,他们压制住火力点,成功救出陶洪礼和受伤的鲁阳军。 战争中,他并非一线作战人员,但参与战斗的次数却远超许多战斗班成员,曾有一次,他在送饭途中遇到六名越军,他毫不迟疑,先用地形隐藏身形,然后逐个击破,最终,他将六人全部击倒,顺利完成任务,事后统计,他在整个作战期间共击毙敌军23人,俘虏2名军官,缴获17件武器,这份战绩令部队震惊,也让他成为炊事班中唯一获得“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人。 战争结束后,他退伍回到老家,先在医院食堂工作,后来调至农机公司,单位改制后,他失业,不得不靠打零工维持生活,他蹬过三轮车,搬过砖,甚至在婚丧场合做杂务,他从未向人提起战场上的事,也未主动申请任何待遇,直到2008年,政府走访老兵时,邻居偶然提起他曾是立过战功的英雄,政府核实后,为他安排了在息烽集中营旧址的管理员工作。 他每天在玄天洞前扫地、整理陈列,偶尔接待前来参观的学生,他不谈过去,也不炫耀荣誉,但在炊具展区,一口旧铁锅和一只饭盒最能吸引他的目光,他会站在那儿看上许久,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挑着饭筐穿越火线的日子。 陶洪礼的经历,不只是一个人的传奇,他代表了在战争中默默奉献的后勤兵群体,那些躲在火线背后的身影,不曾登上战报头条,却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最基础的保障,他们或许不擅长讲述,但他们的行动早已写进了历史。
1979年,炊事员陶洪礼给前线送饭,路上,他遇到了一个越军哨所,就对战友说:“
风城春史呀
2025-07-25 14:00:22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