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陆前往香港,无处可

月光如水照归人 2025-07-25 11:36:32

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陆前往香港,无处可去的李景均,竟然得到了诺奖得主穆勒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希望将李景均接到美国! 1950年开春那会儿,北京农业大学出了档子新鲜事,教遗传学的李景均教授突然就不来上课了。 说起来这人可不一般,打美国康奈尔大学拿了博士学位,满心欢喜回了国,正琢磨着把中国的遗传学往前带一带,结果刚在课堂上讲了没几学期的《遗传学》《田间设计》,就被学校告知这课不让教了。 为啥呢?就因为他讲的那套摩尔根学说,跟当时的主流想法对不上,学校说要换成李森科的理论,他自己带回来的那些实验设备还堆在墙角没拆箱,亲手建起来的实验室也不让进了。 李景均这人脾气直,觉得搞学问哪能这么折腾,一气之下带着全家去了香港。 可到了香港才发现,手里的通行证没几天就到期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正犯愁呢,远在美国的穆勒听说了这事儿。 穆勒可不是一般人,1946年拿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年在康奈尔大学跟李景均一块儿共事过,知道这人肚子里有真本事。 老爷子也是个实在人,直接给美国国务院写了封信,说李景均是遗传学领域的天才,你们得想办法让他去美国。 就这么着,李景均后来还真去了美国,在匹兹堡大学当了教授,一辈子研究人类遗传学,到死都没再回大陆。 你说怪不怪,一个能让诺奖得主力挺的学者,在自己国家咋就待不下去?这事儿里头藏着的门道,到今天琢磨起来都挺有滋味。 李景均那时候受的委屈,说起来跟当时的大环境脱不开关系,新中国刚成立,各行各业都在学苏联,学术界也不例外。 苏联那边推崇李森科的遗传学理论,说环境能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摩尔根的基因理论反倒被当成资产阶级学说挨批。 可李景均偏偏是摩尔根学派的铁杆粉丝,在课堂上教学生用统计学分析遗传规律,这不就跟当时的主流理论撞上了吗?自然就成了被针对的对象。 那时候对知识分子的看法也简单,总觉得学术观点得跟政治立场绑在一块儿,不跟着主流走就是有问题。 李景均这人又认死理,开会的时候跟人争学术道理,争着争着就被安上了各种帽子,到最后连实验室的门都进不去。 他其实不是不想留在祖国,只是没办法在一个连学术观点都不能自由表达的地方搞研究。 这些年中国对待人才的态度,跟过去比那真是天差地别,就说科研经费吧,2024年全国研发经费投了3.8万亿还多,这数要是搁2000年,得乘以40才能比得上。 以前实验室里的设备好多都是国外捐的,现在不一样了,量子计算机、散裂中子源这些高大上的家伙,咱自己就能造。 待遇方面也上去了,一线城市科研人员的平均年薪,比十年前翻了一倍还不止。 更重要的是学术氛围松快多了,现在开会的时候专家们争得面红耳赤是常事,没人会因为观点不一样就给人扣帽子。 去年有个生物学团队,公开质疑行业里的主流理论,不光没被打压,还拿到了新的研究资助。 这种变化不是平白无故来的,都是吃过亏才明白,人才就跟种子似的,得有合适的土壤才能发芽。 再说说人才往不往国外跑这事儿,现在的情况跟过去完全反过来了,2023年出国留学的人里,八成以上都选择回国发展,这数比2012年翻了一倍。 深圳那个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两年就引进了200多个海外团队,带头的大多是像李景均那样的顶尖学者。 他们回来不光是因为国内给的待遇好,更因为在这儿能做的事更多,就说人工智能领域,国内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算法落地的速度比国外快得多。 新能源汽车行业,从研发到生产的产业链配套,比欧美那边还齐全,这种优势摆在那儿,越来越多的人才觉得,留在国内比出国更有奔头。 当然还是有人选择出国,但大多是去短期交流,很少有人像李景均那样,一去就不回来了。 李景均的故事其实就像面镜子,也告诉我们人才最怕的不是待遇差,是受委屈。 一个学者能放弃国外的好条件回来,图的就是能安心做研究,要是连学术观点都不能自由表达,给再多钱也留不住人。 同时,对人才得有容错心,当年要是能允许李景均的学说跟主流理论并存,说不定中国遗传学研究能少走二三十年弯路。 现在搞芯片、搞人工智能,更得允许失败,允许不同的技术路线竞争。 最关键的是留住人才靠的是实打实的尊重,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现在各地建了不少院士工作站,但真正能让院士说了算的没几个。 要是能把科研的自主权还给人才,让他们少应付会议多琢磨课题,比啥都强。 说到底,李景均的离开是时代的遗憾,但这份遗憾也成了后来的警醒,现在咱们常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话的底气不光来自实验室里的仪器,更来自对人才的信任和包容。 【评论区聊聊】:你琢磨琢磨,现在还有哪些地方能让人才更安心做事?

0 阅读:0
月光如水照归人

月光如水照归人

月光如水照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