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寇临清联队突然遭遇冀中军区警备旅,以为稳操胜券,殊不知该旅打顽军朱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7-25 10:20:01

1942年,日寇临清联队突然遭遇冀中军区警备旅,以为稳操胜券,殊不知该旅打顽军朱怀冰缴获了大量子弹并都带在身边,王长江、旷伏兆决心一战杀敌。

在那年7月13日拂晓,河北馆陶县北阳堡村外的土路上烟尘翻滚。

冀中警备旅旅长王长江放下望远镜,黄土烟幕中隐约现出日军骑兵的轮廓,那是临清联队的先头部队已咬住了他们的行踪。

他摸了摸腰间那支缴自国民党朱怀冰部的勃朗宁手枪,弹匣里压满的7.65毫米子弹冰冷硌手。

仿佛在提醒他,此刻全旅仅存的五百余名战士,正押着从顽军手里夺来的四十万发子弹,背负冀中军区机关转移的最后希望。

要知道冀中警备旅的前身可是多年亲的民众抗日自卫军,这支部队经年整编后,吸纳了120师特务团的红军血脉,形成独特的战术风格。

只能说小鬼子碰到他们算是踢到钢板了,没救了。

北阳堡的夯土围墙在晨光中泛着灰白。

虽然六尺高的墙体虽显破败,但是却让王长江眼中燃起火光。

因为此刻的北阳堡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屏障。

他立即下令打通院落墙壁,将村东南的菩萨庙改造成重机枪阵地。

当战士扛着马克沁机枪冲进庙门时,庙檐惊飞的麻雀扑棱棱掠过日军的迫击炮阵地,敌人已将炮口对准了这个弹丸之地的小村。

弹药库里堆成山的木箱被撬开,黄澄澄的子弹倾泻而出。

这些刻着晋造字样的子弹,原是半年前歼灭朱怀冰部的战利品,此刻被机枪手郑大勇压进滚烫的枪膛。

就在上午九时,当日军步兵排着纵队踏进百米射界,八挺捷克式轻机枪突然在围墙上喷出火舌。

骄横的日军像被镰刀割倒的麦子般层层扑倒,血水很快洇透了村西口的黄土。

而午后烈日将菩萨庙的瓦片烤得发烫。

此时的重机枪枪管已第三次更换,郑大勇脚下的弹壳堆成小山。

日军看着样搞不得行打不过我们,于是就上演了一出脑子不够装备来凑。

只见他们调集十七门火炮集中轰击,炮弹削飞了庙顶的檐角。

其中一发毒气弹在机枪位炸开时,郑大勇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继续射击,直到又一枚炮弹将小庙彻底轰塌。

而砖石废墟下渗出黑红的血。

机枪排长邢志伟嘶吼着带全排扑向废墟,刺刀挑开滚烫的梁木。

当战士们从瓦砾中刨出重机枪时,枪身已被血染成暗褐色。

邢志伟扯下衣袖裹住灼热的枪柄,对着溃退的日军再度扣动扳机,这挺从死亡里挖出的凶器,竟在五分钟内扫倒了三十多名敌军。

在毒雾弥漫的阵地上,百姓们顶着弹雨奔忙。

张大娘把中毒昏迷的战士背回地窖,用醋水擦拭他青紫的面庞,李老汉抱着陶罐穿梭在战壕,将湿毛巾分发给呛咳的士兵。

日军不会明白,那些从枪眼里递进来的粗瓷碗,盛着的何止是清水,那是让垂死战士挣扎着睁开眼的最后力气。

待到暮色降临时,日军尸体已在村外垒成矮墙。

王长江摸着仅剩的弹药箱计算,十二小时激战消耗十一万发子弹,相当于整个冀中军区年产量的三成。

但更严峻的是包围圈外新增的两千敌军,四千日伪军像铁桶般箍死了北阳堡。

当闪电撕裂夜空时,王长江猛然拍向地图。

暴雨冲刷着战士们接绑腿的动作,一根由上百副绑腿结成的长绳在黑暗中延伸。

七十岁的张月照被疟疾折磨得只剩骨架,两名战士架着他枯柴般的手臂,将布绳缠进他颤抖的指间。

队伍像沉默的蜈蚣滑出村南缺口,布绳在雨中绷得笔直,牵着百姓与伤员穿过敌军岗哨的盲区。

日军次日冲进空村时,只找到二十余名自愿留下的重伤员。

他们至死紧握着打光子弹的空枪,刺刀尖指着敌人咽喉的方向。

而在三十里外的卫河畔,王长江望着雨中蜿蜒的队伍,一千余人无一掉队,绑腿绳上的血水正被暴雨冲进黄土。

如今北阳堡遗址的夯土墙上,十八个射击孔仍保持着1942年的倾斜角度。

而这枚击发过四十万颗子弹的撞针,曾为五千军民撞开一条生路。

真正的铜墙铁壁从不在砖石之间,当绑腿接成长绳,米醋化作解药,百姓的手推车变成弹药车时,民心便成了最坚固的护城河。

0 阅读:117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