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曝光惊天黑幕,过去5年,美医院至少“杀死”2万人并摘取器官 7月20日《纽约时报》报道,过去5年,至少2万条生命,在所谓“循环死亡后捐献”的流程中,沦为器官移植产业链上的牺牲品。 一开始器官捐献,大多是脑死亡患者,在终止生命后其器官会被移植。 然而所谓“循环死亡后捐献”,是被医院判定生命活动的不可逆,也就是救不回来了,但这些患者脑部仍有活动,能呼吸、会眨眼,甚至还会产生痛苦反应。 他们并非医学意义上的“死者”,只是被医生贴上了“无法复原”的标签,就成了等待收割的“器官容器”。 更令人齿冷的是,这个过程从一开始就充满算计,医生会向亲属灌输“抢救无望”的判断,用“拯救他人生命”的道德话术施压,在亲属慌乱无措时引导其签署同意书。 一旦签字落笔,患者的生命维持系统被准时撤下,在心脏停跳的瞬间,早已待命的手术团队便会冲上前,在数分钟内完成器官摘取。 整个流程精准得像一条流水线,唯一的变量,是患者在缺氧中挣扎的时间。 这背后是庞大的利益链条在驱动,美国器官移植市场常年供不应求,一枚肾脏的黑市价格可达数十万美元,心脏、肝脏等关键器官更是“一器难求”。 在巨额利润诱惑下,医疗机构早已突破了伦理底线,数据显示,采用“循环死亡后捐献”模式获取的器官,成活率与传统脑死亡捐献相差无几,但成本却低了近三成。 因为无需等待脑死亡的漫长观察期,能更快满足移植需求,医院和移植中心的收益也随之翻倍。 更讽刺的是,这些“捐献”来的器官,最终流向的往往是支付得起高额费用的富人,而那些在流程中失去生命的患者,大多来自低收入群体。 他们的亲属往往因无力承担长期治疗费用,更容易被“减轻痛苦”“贡献价值”的说辞说动。 值得警惕的是,这套机制已形成了严密的利益同盟,医院通过缩短治疗周期提高床位周转率,移植中心靠增加手术量提升业绩。 保险公司因减少长期治疗赔付而乐见其成,甚至部分伦理审查机构,也在利益输送中沦为帮凶。 有内部人士透露,为了确保器官“新鲜度”,医生会刻意控制撤掉维生系统的时间,甚至在患者生命体征尚未完全消失时就开始手术。 这种“为了救人而杀人”的逻辑,彻底颠覆了医学“救死扶伤”的本质,将医疗机构变成了手握手术刀的刽子手。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这2万例只是被曝光的数字,在信息不透明的医疗体系中,还有多少患者在“治疗无效”的名义下被秘密处理? 又有多少亲属至今不知道,亲人的死亡并非自然终结,而是一场被设计好的“牺牲”? 当医疗机构开始将生命视为可量化、可交易的商品,当“救死扶伤”的誓言让位于利益算计,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石都在崩塌。 美国常以“人权卫士”自居,却对本土医疗体系中这种赤裸裸的生命剥削视而不见。这不是个别医生的失德,而是制度性的溃烂。 当资本渗透进医疗的每一个环节,当伦理让位于效率,当生命的价值被换算成美元,这样的“黑幕”不过是冰山一角。 那些在手术台上停止呼吸的患者,他们的痛苦与挣扎,最终都化作了医院财报上的数字,和器官移植名单上的一个对勾。这不是什么“医学进步”,而是文明社会的耻辱。
美媒曝光惊天黑幕,过去5年,美医院至少“杀死”2万人并摘取器官 7月20日《纽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7-25 09:57: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