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纵深无人机攻击体系展示,多机型协同作战,按需求精准毁伤? 中国在“钢铁之翼

军机Talk 2025-07-25 01:29:22

中国全纵深无人机攻击体系展示,多机型协同作战,按需求精准毁伤? 中国在“钢铁之翼”上倾注的决心与远见,这远非几款新飞机的迭代,而是一整套可能彻底改写未来战场规则的作战逻辑。 回到上世纪80年代,无人机在中国军队里还只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主要用作训练靶机或诱饵,到了80年代末,通过引进国外的“先锋”无人机,我们才算摸到了炮兵校射侦察的门道。 即便后来在90年代末研制出了ASN-206无人侦察机,提升了陆军的实时侦察能力,可它的短板也同样明显:飞得慢、航程短、活动半径小,只能在师级部队的小范围任务里打打下手,更不用提长时间的空中监视。 当时的海军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岸基雷达的探测距离有限,而辽阔的中远海域几乎是监控盲区。虽然配备了少量有人驾驶的海上巡逻机,但高昂的造价和运行成本,决定了其数量远远无法覆盖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 正是这些现实的窘境,加上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无人机所展现的惊人效能,让中国下定决心,将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列为必须攻克的重点。 新世纪伊始,BZK-005远程侦察无人机应运而生,它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续航时间超过40小时,特别适合执行长时间海上监视任务,极大地节省了宝贵的有人机飞行成本。 这款无人机频繁出没于东海等敏感海域,执行侦察监视任务,甚至一度让前来拦截的日本F-15J战斗机颇为头疼,为了跟上它的慢速,F-15J不得不以近乎失速的危险状态勉强伴飞。 这还不够,为了看得更高、更远,无侦-7在2021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它采用了独创的“菱形联翼”气动布局,飞行高度可达2万米,与美国的“全球鹰”同属第一梯队。 早期型号搭载的涡喷发动机推力强劲,爬升速度比“全球鹰”更快。更关键的是,无侦-7的任务载荷能力翻倍,不仅能携带高清相机和合成孔径雷达,在恶劣天气下穿透云层获取清晰图像,还能挂载电子干扰吊舱,甚至在远海充当移动通信基站。 两架无侦-7就能对关键海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有效弥补了侦察卫星在重访周期上的不足,堪称一个移动的空中情报中枢。 无侦-7也有它的阿喀琉斯之踵——速度,面对层层设防的战略目标,它的突防能力会有些吃力。为此,中国亮出了另一张王牌。 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无侦-8,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侦察机的想象。它由轰-6轰炸机在万米高空释放,随后点燃火箭发动机,能以4到6马赫的速度轻松爬升至临近空间,极限速度甚至可能达到8马赫,是目前世界上飞得最高、最快的侦察机之一。 其无进气道的流线型设计和特殊的吸波材料赋予了它极强的隐身性能,加上高超音速和飘忽不定的滑翔轨迹,让现有的防空系统很难有效拦截。它的出现,几乎是为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量身定做的,专职配合无侦-7对高价值目标进行快速识别与定位。 除了这些不计成本的顶尖型号,空军还装备了一款“魔改”产品,无侦-10,它脱胎于外销明星“翼龙-10”,原本是察打一体无人机,但空军看中的却是它的平台潜力,将其改造为专用的电子战无人机。 如果说单机的性能突破是点,那么将这些点串联成一个高效的作战体系,才是真正的面。最近在内蒙古戈壁的一场演练,就首次向外界揭示了这幅未来图景。 在这场实战化展示中,一个完整的无人机打击链条清晰可见:“飞蛙”无人机负责前沿侦察和目标引导;“飞隼”无人机随即发动自杀式攻击,精准敲掉指挥所和雷达等关键节点;“黑蜂”无人机则对残余点目标进行精确清除;而体型更大的“飞鲸”无人机则携带重型弹药,执行低空突防任务。 从侦察预警、电子压制,到饱和攻击和精确毁伤,一个全纵深的无人化攻击体系已初具雏形。要知道,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演习中出现的“飞蛙”、“飞隼”等角色,背后都有一大批性能各异的无人机可以随时替换上场。更进一步看,当无人机之间实现自主协同与信息共享,地空无人装备相互配合,一个真正智能化的无人作战网络将彻底改变战场生态。 从最初的靶机,到如今能够实现全纵深、多机型联合作战,中国的无人机发展已经完成了从单机到体系的跨越。 俄乌、巴以等局部冲突,让世界再次看到了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价值。中国通过这种体系化的展示,不仅彰显了自身的技术实力,也为军事出口市场提供了新的可能。 当这些钢铁之翼真正以体系化的编队出现在战场上时,它们将如何改写我们对战争的认知?

0 阅读:26
军机Talk

军机Talk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