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延安住了13年。为什么后来他再也没有回去?我不想,我不能。 1935年,红军长征走到陕北,延安成了中共中央的大本营。从那时到1947年,毛主席在这儿住了整整13年。这里条件艰苦,窑洞里点着油灯,吃的是小米饭,可就是在这儿,他写下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这样的大作,给中国革命指了路。他还搞了整风运动,把党的思想拧成一股绳。延安不仅是指挥中心,更是革命精神的发源地,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中共中央决定撤离。毛主席带着队伍离开时,信心满满地说过要回来。可惜,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撤离后,他在陕北转战一年多,指挥解放战争步步推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进了北京,从此再也没能兑现回延安的承诺。这次离开,成了他和延安的永别。 新中国刚成立时,真是百废待兴。毛主席住在中南海,每天忙着恢复经济、建工业,还要操心国防,工作量大到一天十几个小时都算少的。他不是没想过延安,1962年还跟秘书说过想骑马回延安看看黄河。可国家大事压在肩上,哪有时间跑那么远?当领导的,尤其是那时候,实在分不开身。 别看现在高铁飞机到处跑,建国初期可没这条件。延安在陕北,山高路远,进出全靠土路和马车,颠得人骨头都散架。毛主席喜欢坐火车到处看看,可延安的铁路1997年才通,之前压根没戏。去一趟得花好几天,路上还折腾,对一个日理万机的领导人来说,实在不现实。 新中国头几十年,发展重点都在东部和中部,工业基地、城市建设都往那儿堆。毛主席视察也多去东北、华南这些地方,西北因为地远人稀,机会少,自然就没排上日程。相比之下,延安虽然意义大,但在国家建设的优先级上就靠后了,他自然也没机会顺路过去。 1965年,毛主席在湖南考察,顺道去了井冈山,还写了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感慨万千。井冈山离得近,交通也方便,可延安就不一样了,远在西北,路又不好走。不是他不想去,而是条件实在不允许。井冈山之行,反而衬得延安的缺席更让人唏嘘。 1973年,周恩来陪外国领导人去了趟延安,看到那儿还是那么穷,心里很不是滋味,承诺要帮一把。可惜没过几年他就去世了,没能实现。这事儿也说明,延安在领导人心里分量不轻,可现实条件和个人精力,硬是把这念头压了下去。 毛主席对延安感情很深,那儿是他革命生涯的高光时刻。他不止一次提起过延安的日子,可到最后也没能回去。1976年他去世时,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不过,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却一直没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的延安成了红色圣地,大家去那儿缅怀历史,也是在延续他的精神。
1959年,毛主席听闻堂弟被划为“富农”,当他回到韶山老家时,当地干部还不想让堂
【12评论】【7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