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17日深夜,李承晚做了一个改变朝鲜战争走向的决定。他下令打开战俘营

趣叭叭呀 2025-07-24 14:57:12

1953年6月17日深夜,李承晚做了一个改变朝鲜战争走向的决定。他下令打开战俘营大门,将2.7万名中朝战俘强行编入南朝鲜军队。这个突然行动彻底破坏了即将签署的停战协议。

1953年6月的韩国忠清南道论山市,雨水浸润着第六战俘营的铁丝网。

这座关押着11038名支持李承晚政权的人民军战俘的营地,即将上演一场震惊世界的越狱行动。

此时朝鲜战争已进入尾声,停战谈判进入关键阶段。

根据当时协议,战俘将在停战后被遣返。

但韩国总统李承晚对此另有盘算。

李承晚的考量基于两点。

首先是将亲韩战俘送还北方便如送羊入虎口。

其次是忧虑美军撤离后政权失去支撑。

这位精于政治谋算的领导人,在6月16日派遣心腹黄东俊少校携带密令至战俘营,指令在美军不知情下释放所有支持韩国的战俘。

营区内暗流涌动。

6月17日午间,战俘营韩方主管洪中校避开美军眼线,潜入3号营区密会亲韩战俘头目。

双方约定次日凌晨两点,以探照灯闪烁三下为信号开始行动。

就在洪中校准备联络其他营区时,美军指挥官艾克上校突然质询其擅自行动。

洪中校搪塞后意识到事态紧急,当晚10点便向韩军卫戍部队下达指令。

开启营门、切断电网,甚至必要时以高射炮火力掩护逃亡。

6月18日凌晨2点,三道强光划破雨夜。

3号营区的战俘如开闸洪水般涌向铁丝网缺口,有人用棉被覆盖铁丝网纵身翻越,有人穿过卫兵刻意剪开的通道。

混乱中踩踏频发,铁丝网上悬挂着被扯破的血衣。

但因通知仓促,未获消息的1号营区战俘面对突发骚乱不知所措。

美军卫兵迅速封锁该区域,枪声中共有数百人未能脱身。

当艾克上校察觉异常时,整营已陷入混乱。

他向邻近韩军求援却仅得一名士兵响应——韩国军方高层早已串通。

美军卫兵虽紧急布防,但逃亡者如蒸发般消失于夜色。

原来李承晚早有部署:当地警察与民间团体等候在外,为逃出战俘提供便衣,并将其分散隐匿于农户家中。

美军沿公路搜索无果,直至当日下午才寻获30名落单者。

据战后统计,此役共8024人成功脱逃,占在押人数的72.8%。官报称仅2死2伤,但20世纪末医院施工时发现的近百具遗骸,揭示真实伤亡远超记录。

这场规模空前的逃亡给仅有3万居民的论山市带来巨大负担:逃亡者分散藏匿于民宅,国库紧急调拨的大米杯水车薪。

最终多数人被迫编入韩军,唯少数在本地安家。

这场策划精密的行动引发连锁反应。

美国总统杜鲁门震怒下暂停对韩军援,直接导致半月后金城战役韩军惨败。

此举更重创美韩互信,埋下1960年李承晚政权崩塌时美方袖手旁观的伏笔。

中朝方面则强烈抗议要求追回战俘,但人海茫茫无从查起,停战协定为此推迟近月。

在论山市的深山里,一座古刹仍立着感念李承晚的石碑。

铭文虽已斑驳,却铭记着那夜奔向自由的8000余身影。

岁月或许冲淡了惊惶与血渍,却让这场雨夜奇谋在史册中刻下永恒印记。

0 阅读:128

猜你喜欢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