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摊文学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清代满人才能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真实情况非常非常难说。
清代初期,并没有什么章程,大家是乱写的,而且至少通晓汉文化的高级干部,是自称“臣”更多的,比方说年羹尧、鄂尔泰,都是在旗的官员,鄂尔泰是如假包换的满人,但是他俩的奏折中,大部分都是自称“臣”。
当然,满族原来是半奴隶社会,很多人还会自称“奴才”,康熙一般是不管,所以奏折中甚至有时候会一会“臣”一会“奴才”。
雍正登基之后,专门在下了一道旨意,统一这个称呼:
雍正二年八月,雍正皇帝下旨:“凡奏章内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概书写臣字。特谕。”
雍正本人更喜欢“臣”这个称呼。江南提督高其位的奏折中自称为“奴才”,雍正专门给出批示:“向后写臣字得体”。有时候他还会直接给一些满族大臣奏折中把“奴才”改成“臣”,顺带改改语病...
语文老师附体了...
但是这种习惯很难杜绝,到了乾隆朝,贵州总督的张广泗的奏折中,张广泗自称为“臣”,而将其子称为“奴才”,搞得乾隆大怒,专门骂了他一顿。
但是乾隆是个大满洲沙文主义者,他倒是不反感别人自称“奴才”,只是要求“为存满洲旧体”,满族大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汉族官员只能称臣。
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 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后来又加了一条补丁,以上只针对文臣,武官不论满汉,都自称奴才。蒙军旗、汉军旗的官员也算满臣,可以自称“奴才”。到这儿才算有个大致的满汉之分,乾隆也会申饬一些称呼错了的官员,不管是满还是汉。
但是有时候,满汉臣子会联合上奏,这时候就又乱了起来....
乾隆:随便吧,你们前后统一就行了...
乾隆本人在的时候能管住,他一死马上又乱了起来。到了光绪年间,江苏巡抚恩寿在其数次上奏时,频繁称臣,最后被传旨申饬了...
直到宣统二年,时任海军部大臣的宗室人员载洵等人奏请“永革奴才称谓”,清廷正式谕告满汉臣工“嗣后内外满汉文武诸臣陈奏事件,著一律称臣,以昭画一而示大同。”
“奴才”这个称谓终于在制度层面彻底废除。
只是这时候大清也是有出气没进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