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总理吴桂贤逝世了,百姓在网上自发举行了各种悼念活动,说实话,那个年代的干部,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24 14:37:56

平民总理吴桂贤逝世了,百姓在网上自发举行了各种悼念活动,说实话,那个年代的干部,大多一心都在为公,两袖清风,都有实干的精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隆冬,饥饿的13岁女孩吴桂贤从河南老家偷偷扒上开往西安的货车。到了西北国棉一厂招工处,身高不够的她踮起脚尖,体重不达标就在秤盘下悄悄垫两块石头。就这样,一个瘦弱到工装都穿不合身的小姑娘,成了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 车间里的吴桂贤像着了魔一样学技术,白天跟师傅练接线头,晚上借着锅炉房微弱的火光读书。她把重要的话抄在纱布条上,缠在手指头练字,一遍遍默念“为人民服务”。这种近乎疯狂的努力让她创下了“万锭不断头”的全国纪录,成为整个纺织系统的标杆人物。 18年后的1969年,31岁的吴桂贤当选中央委员。那天开会时,她口袋里还揣着半块馍馍,那是专门留给夜班同事的。1975年1月的人民大会堂里,37岁的她穿着磨破袖口的蓝色中山装,手里拿着用了多年的白色搪瓷缸,静静坐在会场角落。 当周恩来总理宣布吴桂贤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时,会场一片哗然。一个纺织女工怎么能当副总理?质疑声此起彼伏,直到主席亲自批示“可以”,争议才平息下来。 就这样,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副总理诞生了。 走进中南海的吴桂贤显得格外另类,每次政治局会议,她都默默坐在最后一排,发言时只说三个字:“没意见。”组织要给她配专车,她坚决拒绝,每天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穿过长安街上班,电视机、冰箱这些当时的“奢侈品”组织送到家里,她原封不动退了回去。 她给自己定下“三三制”工作法:三分之一时间在办公室处理公务,三分之一时间回纺织车间参加劳动,三分之一时间下乡实地调研。 在内蒙古草原调研时摔断了胳膊,第二天照样坚持开会。在农牧民家里喝玉米糊糊,她连声夸赞“这个香啊”。 1977年秋天的一次常委会上,吴桂贤突然举起手:“我干不下去了,想辞职。”辞职信里只有一句话:能力有限,应该让更合适的人来担任这个职务。没有人挽留,她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回到了咸阳的国棉一厂。 重新站在纺车前的吴桂贤,熟练地套上白色围裙,双手在四台机器间飞舞,动作比年轻工人还要麻利。她把北京户口迁回了陕西,拒绝享受任何副总理级别的待遇。 在她看来,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当副总理只是组织的信任,现在回到车间才是本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50岁的吴桂贤再次面临人生转折。1988年,她南下深圳担任鸿华实业集团董事长。面对全德文的进口设备图纸,她抵押了自己的养老金引进先进技术吗,一年后企业利润翻了五倍,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全体员工涨工资。 工人们记得,吴桂贤摸着崭新的纺织设备说:“咱们就得学这股子认真劲儿。”那神情和当年在车间里练技术时一模一样,她依然住在简陋的宿舍里,依然用那个搪瓷缸喝水,依然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 晚年的吴桂贤把所有积蓄都捐给了甘肃会宁县的贫困学生,累计资助了200多个孩子上学。 有人劝她搬到北京享受晚年,她指着身上穿了三十多年的蓝色工装笑道:“还是这身衣服最舒服。” 2025年7月,78岁的吴桂贤在咸阳家中安详离世。网上铺天盖地的悼念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不是“副总理”,而是“布衣”。这个词不是在形容她的穿着,而是在赞美她那颗始终贴着大地、从未离开过泥土的心。 这种朴素而坚定的品格,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不忘初心”,什么叫“人民公仆”。那种发自内心的质朴和真诚,那种对劳动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是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有力量的人生答卷。 【信源】(当代中国出版社——邓贤《共和国的副总理们》)

0 阅读:5

猜你喜欢

棉花糖小仙女

棉花糖小仙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