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里“办公”3小时?员工因离岗过频被炒,索赔20万遭法院驳回!​​

十一的猫猫指南 2025-07-24 11:17:51

刘某(化名)在2015年6月加入了某电路公司,负责厂区巡视工作,月薪稳定在万元左右。6年的职场路,让他在2021年4月获得了公司认可——一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本该是双方信赖的延续。 起初,刘某干劲十足,公司也期待他贡献力量。但好景不长,老板发现了个“怪现象”:刘某频繁出入卫生间,次数之多、单次时间之长,远超常人想象。 出于人性化管理考虑,老板起初以为是刘某身体不适,选择了理解,并未苛责。然而,这种状况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刘某几乎把卫生间当成了“第二工位”,大大拖垮了团队节奏,同事间也议论纷纷,工作的公平性和公司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当容忍达到极限,公司依据内部规章制度,认定刘某长期、过度离岗的行为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于2021年果断将其解雇。 刘某感到十分委屈:不就是正常生理需求吗?公司怎么说开就开?一怒之下,他将公司告上法院,索要20万元赔偿,主张这是不合理解雇。 然而,在法庭上,公司亮出的“铁证”——一段段详实的监控视频,让局面陡转。这些视频清晰记录了刘某惊人的“卫生间记录”: • ​​单次最短:31分钟​​ • ​​单次最长:3小时5分钟!​​ • ​​日均时长:少则1小时22分,夸张时竟超6小时21分!​​ 这些冰冷的数据直观无比地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生理需求”能解释的范畴。面对如此确凿的证据,法院最终认定,刘某的如厕行为无论在频率还是时长上,均明显超出了合理范围,对公司的正常运营构成了实质性影响。因此,公司以“擅自离岗”为由解雇刘某,有据可依、合乎规定,当庭驳回了刘某20万元的诉讼请求。 ​​职场启示:规则与人情如何平衡?​​ 这件事戳中了职场里微妙的平衡点: • ​​员工有需求,公司讲人情——但这人情得建在保障基本工作效率的基础之上。​​ • ​​若有特殊情况(如疾病导致频繁如厕),坦诚沟通+及时请假+寻求理解,可能是不同的出路。​​ • ​​公司若遇员工有异常行为,应在理解原因和维护运营公平之间审慎判断。确有严重影响,依法依规处理是必需。​​ ​​网友热议:​​ 事件曝光后,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 • “再不舒服也不能这样‘办公’吧?上班时间得有底线,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啊!” • “会不会是压力太大躲活儿?但不管怎样,躲厕所真不是办法,好好沟通才是正解,这么搞谁当老板都火大!” 这出“厕所风波”引来的思考,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