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我国爆炸力学领域泰斗级人物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五十年,20

古木过去 2025-07-24 11:09:35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我国爆炸力学领域泰斗级人物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五十年,2012年宁可透支生命,也绝不拖欠工作,将自己最后一次心跳献给祖国。 2012年,在西安的一家医院里,林俊德已经病入膏肓,身体插满了管子,但求的不是多活几天,而是把还能用的时间都用在手里的科研资料上。 他坚持让医生帮忙移去输液管,每醒来一次就要坐到电脑前,把几十年积累下的资料逐一理清,哪怕一页一页地校对、补充。 这种与死神争分夺秒的劲头,让身边所有人都感到震撼。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他脑子里想的不是休息,而是工作还有多少没做完。 这样的执着从何而来?要讲清这一点,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那时的林俊德,刚刚结束在哈尔滨的军事工程深造,紧接着就接到了国家交给他的绝密任务。对这个年轻人来说,那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调令,而是整个命运的转折点。 他成了压力自记仪项目的带头人,这种装备对于核试验来说至关重要。所有参数、结构都要自己琢磨,因为国外一丁点技术资料都不给。 他和一帮同事被送到了远离人烟的罗布泊,那里一眼望去全是沙子,冷和热都让人受不了。 没人能想到,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要靠手工做出精密仪器。有时别人拿手表看看时间,而他从手表的齿轮想到了解决难题的法子,就用最简单的办法造出了中国最早的测量设备。 1964年,当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国家领导人还在北京焦急地等待确切证据。林俊德带回了准确的数据,关键证据一下子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那个让全中国人热血沸腾的瞬间背后,其实就是他对于“不能出错”的责任心。林俊德的仪器和数据,成了中国向世界宣告核试验成功的底气。 但实验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开始。他一头扎进大漠,把自己的后半辈子全都留在了实验基地。 条件艰苦,他照常坚守。吃饭喝水都很讲究节省,实在没办法时,用气筒手动加压改造设备,他觉得能让国家多省一点就是好事。他带头研究新装备,一步步建起了我们自己的测量体系。 别人用几百次试验积累的数据,中国就靠仅有的40多次试爆追了上去。在没有超级计算机的年代,用算盘和大脑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数据,就是林俊德和同事们的常态。 奋斗归奋斗,林俊德也有自己的生活。他和同事黄建琴在基地组成了家庭,两个人常年只能见到彼此,孩子小时候不得不送回老家。 日常家里很简单,电视机还是最老款的,沙发也不是一套的,用旧家电和自制灯泡凑合着过日子。 有空的时候,他总说能为国家出力是理所当然,休息日都很少见,每到春节才休息个三天。 有一年他当选为院士,名字上榜了,依旧跟平常没两样,消息大多数人知道得都晚,因为名字一直算是秘密,连家里都很少宣传。 直到最后一刻,林俊德都没有离开他一辈子的岗位。生命最后几天,他拼命赶工,就怕落下点重要资料,甚至是病得实在下不来的时候,还要求把他扶到电脑前。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手里的工作,连最后的愿望都很简单:埋在马兰,让他留在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 林俊德的生命就是在无数次“还剩最后一点没完成”的念头里被一点点用光的。 他的事迹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也没有多少耀眼的名声,却让人明白了什么是把一辈子价值融进国家的大事里。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林俊德其实给了答案。 他把个人和国家绑在一起,甘愿淡泊一生也要把工作做到头,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图享受,他心里就想着不能辜负那些给他机会的人和那个在困难中支持他的国家。 这样的坚持和选择,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触动力。林俊德用事实证明,个人的伟大不靠说出来,而是靠一件件实打实的事做出来的。 有些人是用一生一次次埋首干活,把整个国家的脊梁撑了起来。他们不一定让人记住名字,但一个国家能走多远,其实和这些默默不语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0 阅读:0
古木过去

古木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