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6年后,成为石油工人。没想到短短一年,他竟让中国石油技术立于了国际前沿! 初入石油学院时,王德民面对的不仅是专业上的陌生,还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挑战,当时中国被国际嘲讽为“贫油国”,石油自给率不足需求量的10%,连公共汽车都顶着煤气包行驶。 北京石油学院作为新成立院校,竟汇集了清华北大支援的师资与海归专家,教学资源意外丰厚。王德民在原油样品前俯身嗅闻的那一刻,原油特有的硫磺味竟成了他命运的注脚。 1960年毕业季,大庆油田发现的消息震动全国。王德民毅然放弃留校任教的金饭碗,在父母反对声中跳上开往松辽平原的列车。 迎接他的不是掌声,而是漏雨的牛棚和工友的质疑:“白面书生能扛住油井?”当时测量油层压力的国际通用“赫诺法”在大庆误差高达20%,导致开采效率低下。 寒冬里,他目睹工人为融化冻结井口而徒手刨冰,当即脱下棉袄裹住井口,用体温解冻仪器。这一幕让嘲笑者闭嘴,也点燃了他挑战国际权威的决心。 白天扛百公斤绞车,夜间蜷在煤油灯下推导公式。一百天后,24岁的王德民捧出“松辽法”计算公式,将误差压缩至“赫诺法”的五分之一。 这个用窝头与冻疮换来的成果,让大庆油田开发效率跃升,助力周恩来总理在1963年向世界宣告“中国石油基本自给”。 而国际学界此时才发现,全球掌握该技术的三人中,唯一的中国人竟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油田的辉煌背后藏着王德民的人生寒冬。特殊年代里,他因混血身份被抄家三次,下放养鸡场劳动。 最痛心的是妻子王曰英被迫害致精神失常,他平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妻子接回身边悉心照料。即便身处逆境,他仍在鸡舍里演算数据,为三次采油技术埋下种子。 当大庆油田走过鼎盛期,国际专家断言采收率无法突破40%时,王德民开启二次逆袭。 他首创聚合物驱油技术,将采收率拉升30个百分点,相当再造一个大庆油田。美国专家不得不承认:“中国做到了我们做不到的事。” 这项技术更让中国采油效率甩开世界平均水平40%,成为能源安全的核心屏障。 2010年美国休斯敦,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将“提高采收率开拓奖”授予王德民——此前该奖从未花落北美以外。六年后的星空,编号21023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德民星”。 面对网友封的“最帅院士”称号,84岁的他淡然回应:“只有不正经的人才谈论相貌。”至今他仍每天攀登十几层楼梯上班,健身时透出的肌肉线条,恰似他对科学永不停歇的热忱。 回望王德民的人生轨迹,清华北大的拒绝信反而成就了最深刻的成全,当能源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他研发的三次采油技术保障了中国油田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的高产稳产。那颗划过夜空的“王德民星”,不仅是国际社会对科学成就的礼赞,更象征着在偏见与困境中依然能照亮民族前行的光芒。 素材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官方账号 2025-02-24 09:20
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6年后,成
梅梅谈世界
2025-07-23 15:08:2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