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打起来,中国沿海被炸了咋办?戴旭上校这句话,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如果中美两国开战,美国有能力把中国的海岸给拆掉,中国也可以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给拆掉,中国作为一个第三世界,最多就是向西方转移重心,而美国将失去这个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 很多人觉得,战争比的是谁的武器更厉害,谁的拳头更硬。但戴旭上校提醒我们,真正的较量在于谁能扛住打击,谁能在被打趴下后还能爬起来继续战斗。军事力量只是表象,决定胜负的,是经济底蕴和战略韧性。 中国的底气在哪里?我们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现在全球制造业占比35%,相当于把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工业家底攥在手里。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崩成筛子,中国愣是靠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完整体系,把口罩日产能从600万只干到12亿只,顺道还支援了全球2900亿只口罩。 还有半导体,美国掐着芯片卡脖子,又是列入实体清单,又是断供关键材料,结果华为直接掏出昇腾910B芯片,用的全是自主架构,气得美国商务部直跳脚。 再看看美国呢?2023年军费8580亿美元,但工业空心化严重,连子弹壳都得从中国进口,真打起来怕是得用3D打印现造步枪零件。 有人说美国其实可以专门针对中国沿海城市下手,像是珠三角地带,毕竟这里每年对外输出50%以上的工业产值。这话有点道理,沿海城市是中国经济的脸面,但内陆才是真正的腰杆子。中国工业产能分散在内陆200多个城市,就算上海港被炸,宁波舟山港、深圳港还能顶上来。 还有那个成渝双城经济圈,2024年GDP8.6万亿,占全国6.5%,汽车产量和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十分之一。啥概念?相当于把整个意大利的经济搬到了西部。 更狠的是产业链下沉,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成都的生物医药产业五年翻了两番。就算沿海港口被炸,中欧班列从重庆出发,12天就能把货物送到鹿特丹,比走海运还快一半。 再不济了,我们还有西部的“三线工程”压箱底。当年为了防苏联,在山洞里建了整套军工体系,现在改成民用生产线,分分钟能造出无人机和防弹衣。美国要是敢炸沿海,中国直接把稀土出口一掐,硅谷的芯片厂立马停工,特斯拉的电池生产线得改成手工坊。 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基地看着唬人,其实都是活靶子。横须贺港停着的“里根”号航母,在东风-21D面前就是个移动靶船;嘉手纳空军基地的F-35,在歼-20的雷达里跟萤火虫似的。 更搞笑的是,美国在亚太374个基地,70%的物资得从本土运,光油费每年就烧掉200亿美元。中国呢?西部的导弹发射井藏在秦岭隧道里,战时直接把东风-41拉出来,半小时就能让关岛变成火山口。 战略韧性上,中美更是没法比。中国玩的是“农村包围城市”升级版,通过“一带一路”把130多个国家绑在战车上,2021到2025年上半年对沿线国家投资超1600亿美元,把印度洋的瓜达尔港修成第二个深圳。 美国呢?盟友看着多,真到关键时刻,欧洲忙着应付能源危机,日韩连炮弹库存都凑不齐。再加上其自身那36万亿美元的外债,就算美国打,他是不是也得考虑考虑自己有没有这个本钱? 戴旭上校这话其实藏着个大实话:中美博弈不是拳击赛,而是马拉松。美国靠三板斧或许能占先手,但中国这体格能跑完全程。 就像当年抗美援朝,咱们用炒面配步枪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现在有了完整产业链和广袤内陆,就算沿海被炸,最多把经济重心往西挪挪,美国要是敢赌上国运,那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把世界第一的宝座拱手让人。毕竟,历史从来都是“剩”者为王,而中国,最擅长的就是笑到最后。
一旦中美打起来,中国沿海被炸了咋办?戴旭上校这句话,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如果中美
不吃饭的玲玲
2025-07-23 14:36: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