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从“成王败寇,先入为主”为切入点看韩信项羽的失之交臂合适吗? 从出身看,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自带将门光环,身边核心圈层多为项氏宗亲或六国旧贵,对底层出身的人天然存在隔阂。韩信早年贫寒,曾寄食漂母、受胯下之辱,这种底层经历在项羽眼中或许是“无节”的象征,难以被纳入信任体系。 从性格互动来看,韩信确有不愿循规蹈矩的特质。他投奔项羽后,多次献策却未被采纳,本质上是两人行事逻辑的冲突:项羽信奉武力与个人权威,习惯亲力亲为;韩信则擅长全局谋略,需要足够的自主权,这种“不合时宜”的锋芒在项羽看来可能是“好高骛远”。 项羽的刚愎自用与韩信的恃才傲物形成对冲,导致这位旷世将才在楚营中无用武之地,转而投奔刘邦,成为项羽的掘墓人。这种结局并非简单的“成王败寇”,而是阶层壁垒与性格冲突共同作用的必然。 为什么项羽不重用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