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要美国人配合警方工作,最紧张的却是意大利人? 据外国媒体报道:中方刚刚要求美国银行领导配合警方工作,就让意大利非常紧张,因为他们刚刚按照美国要求逮捕了中国的IT工程师。 2025年7月上旬,33岁的中国工程师徐泽伟于米兰机场被意大利警方扣押,缘由是美国德克萨斯州法院下达的逮捕令。美方指控他“窃取疫苗数据”“入侵微软系统”,叠加刑期高达数十年。 耐人寻味的是,徐泽伟仅是一名普通IT从业者,赴意目的本是蜜月旅行;其辩护律师直指美方证据漏洞百出——邮箱使用化名、时间线矛盾,甚至存在“黑客冒用身份”的可能。 更关键的是,美国早在2023年已立案,却刻意选择徐泽伟踏入与美国有引渡条约的意大利时收网,战术设计与2018年孟晚舟案如出一辙。 意大利的迅速配合暴露了其战略困境:作为北约盟友,意大利需维持对美忠诚;但作为与中国年贸易额超500亿欧元的经济伙伴,其奢侈品、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这种“经济靠华、安全靠美”的撕裂立场,使其成为大国博弈中最易受伤的“夹心层”——既怕得罪美国,更忧中国反制。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依法对涉嫌刑事案件的美国公民开展调查措施,外交部明确表示:“外国身份并无特权,司法面前一视同仁。” 美国使馆却以“任意禁令”为由施压,甚至警告“危及双边关系”。此反应尽显美式双标:对外推行“长臂管辖”之际,高举“法律正义”大旗;然本国公民涉案时,却将司法问题政治化。 事实上,中美执法摩擦早有伏笔。2023年4月,美司法部起诉40名中国民警,污蔑“跨国镇压”,中方严正驳斥其“政治操弄、法律武器化”。同年美国逮捕两名华裔,炒作“秘密警察站”,中方澄清涉事机构为侨务服务中心。 美方将法律工具异化为政治武器的行径,不仅损害互信,更侵蚀执法合作的基础。 国际执法本应聚焦共同安全利益,但美国近年屡将司法程序嵌入地缘战略:选择性执法、司法标签化、规则工具化,这种“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功利主义,导致国际执法机制的公信力持续流失。 意大利的困境折射出欧洲的集体焦虑。英国禁用华为,德国摇摆观望,意大利被迫抓人,此等情形彰显的乃是美国对盟友体系的“合规绑架”。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欧洲既无抵御美国安全霸权之能,又不甘牺牲对华经济利益。 中美执法合作并非没有成功先例。2024年,两国重新启动禁毒合作工作组,于20日密集沟通三次,携手打击芬太尼前体走私。2016年,中美借助网络安全对话机制,合作侦破跨国儿童色情案,在48小时内锁定嫌犯。 这些案例证明:当执法剥离政治干扰、聚焦专业技术时,完全可能实现双赢。 当前全球安全挑战日益复杂——毒品走私、网络犯罪、恐怖主义无不超越国界,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若放任执法合作沦为地缘筹码,最终将削弱各国共同应对危机的能力。 意大利的“紧张”恰是一记警钟:大国应克制将法律武器化的冲动,中间国家更需坚守司法独立性。毕竟,当每个公民都可能成为跨国司法的棋子时,谁还敢畅行世界? 素材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官方账号 2025-06-24 19:02
中方要美国人配合警方工作,最紧张的却是意大利人? 据外国媒体报道:中方刚刚要
梅梅谈世界
2025-07-23 11:08:2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