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曝光惊天黑幕,过去5年,美医院至少“杀死”2万人并摘取器官
美国的黑暗有时候真的超乎人类的想象。近日,美国《纽约时报》揭露了医疗集团为了器官移植而大规模害死病人的内幕。 故事要从“循环死亡后捐献”这个听起来颇为专业的术语说起。 以前美国医院主要依赖脑死亡患者的器官,但近年来这种模式逐渐被取代,医生们更倾向于从那些仍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的患者身上摘取器官。 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脑死亡需要严格的神经学检测,流程复杂且耗时,而循环死亡则只需等待患者心脏停跳后宣布死亡,整个过程更可控,也更容易操作。 但问题在于,心脏停跳并不等同于脑死亡,在某些情况下,患者的大脑可能仍有残留的神经活动,甚至存在复苏的可能。 这就给了某些医院可乘之机。例如肯塔基州的一家医院,在2025年的一项调查中被发现,至少28名患者在启动器官采购程序时可能尚未死亡。 调查人员发现,这些患者在撤除生命支持系统后,医生并未严格遵循“心脏停跳5分钟后才能宣布死亡”的规定,而是提前介入摘取器官。 令人咋舌的是,部分患者在被宣布死亡时,仍存在瞳孔对光反射等生命迹象。这种操作无异于在患者还未真正死亡时就将其器官“合法”掠夺。 可为什么医院会如此急不可耐呢?答案很简单:利益。 器官移植是一门暴利生意。一颗肾脏在黑市上可以卖到10万美元以上,而医院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移植,收费更是高达数十万美元。 据统计,美国每年器官移植市场的规模超过1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医院和医疗集团的腰包。在这种利益诱惑下,道德底线往往不堪一击。 讽刺的是,这些非法器官中甚至包括癌症和艾滋病患者的组织,但医院为了追求利润,对这些风险视而不见。 除了经济利益,医疗体系内部的考核机制也在推波助澜。 美国的器官获取组织(OPO)会根据医院的器官捐献率进行排名,捐献率高的医院不仅能获得更多资源,还能在行业内获得更高声誉。 这种激励机制导致一些医院将器官获取数量置于患者生命之上。例如,《纽约时报》曾曝光一名医生为了完成器官捐献指标,在患者家属尚未签署同意书时就撤除了生命支持系统,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这种现象背后,是美国医疗体系的系统性缺陷。监管机构如卫生资源与服务管理局(HRSA)虽然负责监督器官移植,但资源有限,难以对全国数千家医院进行有效监管。 此外,法律对“死亡”的定义存在模糊地带,给了医院和医生操作空间。例如,循环死亡的判定标准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而缺乏客观的检测手段。 弱势群体在这场博弈中成为最大的受害者。非裔美国人的肾脏在器官移植系统中被系统性降级,即使质量优良,也更容易被丢弃。 穷人、少数族裔和无保险者由于缺乏医疗资源,更容易被医院说服签署器官捐献同意书,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器官来源。 令人心寒的是,这种乱象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器官获取组织、医院到制药公司,每个环节都在从中牟利。 器官移植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的生产商每年从中赚取数十亿美元。为了维持这种利益链条,他们甚至会游说政府放宽器官获取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