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通缩33月,去产能改革进退维谷 中国工业领域正面临严峻挑战。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3个月下行,6月同比跌幅扩大至3.6%,创近两年新低。面对工厂出厂价格持续下跌的“寒意”,中央高层重提供给侧改革,严斥行业价格战,释放出重启“去产能”的信号。然而,这场旨在“破茧成蝶”的改革,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正陷入两难抉择。 十年前,中国曾通过强力行政手段在钢铁、煤炭等行业成功“去产能”,终结了长达54个月的PPI下跌。彼时,国企主导、地方配合,辅以大规模棚改等缓冲措施,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但今非昔比。2025年,私营企业已成为制造业主力军,难以通过简单行政命令关停;地方政府为追求GDP,争相招商引资、补贴新兴产业,加剧了产能堆积;青年失业率已达14.5%,大规模削减产能恐引爆就业和社会稳定风险。 当前困境尤为集中体现在被视为经济“新三驾马车”的领域:新能源汽车、光伏太阳能和动力电池。为争夺因欧美高额关税而萎缩的海外市场,同时维持现金流,企业深陷残酷的“价格内卷”,42%的在华美资企业因此利润承压、信心低迷。官方媒体《求是》已点名批评这些行业的“过度竞争”浪费资源、滋生债务。 专家普遍预期,本轮改革将摒弃“一刀切”,采取更谨慎、渐进的方式。可能优先在过剩最严重的“新三样”行业局部试点,通过限额生产、提高准入门槛或强制联盟等手段,逐步清退落后产能,同时密切监控对GDP增速(年度目标约5%)和就业的影响。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指出,单靠“去产能”难以根治通缩,必须辅以强有力的需求侧政策,如拉动消费、提升居民收入、完善社保、发放消费券等,以市场活力和公共投资对冲就业冲击。 中国经济正处于内外压力交织的十字路口。重启“去产能”意在缓解价格战顽疾,但缺乏需求侧支撑和地方有效配合,改革恐难速效,甚至可能拖累短期增长与就业。如何在抑制过剩产能与保障经济社会稳定之间精准拿捏,在刀尖上找到平衡点,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唯有供给与需求两侧协同发力,方能真正破解通缩困局,为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这场改革,注定是一场如履薄冰的艰难跋涉。
反转了!我们重新缩小了和美国GDP的差距,2020年中国GDP占美超70%达高峰
【3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