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常德会战时,日军在战场时发现了一具白人军官的尸体。通过证件得知他是德国国防军的中尉,名叫弗兰克霍布里希。这是怎么回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11月,常德会战打得正激烈,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向阵地,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就在这片血与火的战场上,日军士兵突然在废墟里发现了一具穿着军装的外国军官尸体,走近一看,居然是白皮肤、蓝眼睛的欧洲人。 翻开他身上的证件,所有人都愣住了,德国国防军中尉,名字叫弗兰克·霍布里希。 一个德国军官,怎么会出现在中国战场上,还死在了中日交战的战壕里?这事听起来离奇,背后却藏着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 弗兰克·霍布里希1907年出生在德国中部一个叫鲁多尔施塔特的小村庄,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日子过得普普通通。 他从小性格沉稳,对枪炮、军队这些充满力量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18岁那年,他报名参军,进了德国国防军。那时候的德国虽然刚经历一战战败,但军队训练依然严格,尤其是对军官的培养更是严苛。 弗兰克因为身体素质好,脑子也灵活,在新兵里很快就脱颖而出。 他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步兵战术、火炮操作样样精通,还特别擅长根据地形快速制定作战方案,是同期学员里的佼佼者。 时间到了1932年,25岁的弗兰克迎来人生一个重要转折。当时德国和中国正处于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两国开展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军事合作。 德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军工产品的销路,而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中,急需提升军队战斗力。双方一拍即合,德国派军事顾问来中国,帮助训练军队、设计防御体系。 弗兰克因为表现出色,被选中加入这个中德军事合作项目,坐船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南京。 刚到中国时,弗兰克对一切都感到新鲜。这里和他熟悉的欧洲完全不同,街道热闹又杂乱,人们穿着长衫或短褂,说话的声音又快又响。 不过他很快就适应了,还学了不少中文,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日常交流基本没问题。 他的工作主要是到江南一带的军营里,教中国士兵怎么用毛瑟步枪,这种枪德国造得很精良,但中国士兵之前没怎么接触过,他就手把手教怎么装弹、瞄准、扣扳机。 他还教士兵挖战壕,怎么根据地形选位置,怎么挖才能既隐蔽又安全。 防御工事设计也是他的强项,他结合中国战场的特点,帮着设计了不少实用的防御体系,比如怎么利用丘陵地势构筑防线,怎么设置交叉火力点。 那些年,弗兰克几乎跑遍了江南的军营。他和中国士兵一起摸爬滚打,教他们战术动作,也听他们讲家乡的故事。 他发现中国军人虽然装备不如德国,但特别能吃苦,打仗时不怕死,这种精神让他很敬佩。 他也慢慢喜欢上了中国的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老百姓的朴实和热情让他觉得温暖。 他在中国待了好几年,从一个只懂军事理论的德国军官,变成了一个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军人的“老朋友”。 后来二战爆发,德国和中国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德国最终选择了站在日本一边。 按道理说,弗兰克应该回国,但他没有。他选择继续留在中国,以个人身份参与到中国的抗战中。 1943年,常德会战爆发,这是抗日战争中一场非常惨烈的战役,日军调集重兵进攻常德,想打通华中到东南亚的通道。 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鲜血。弗兰克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出现在了常德战场上,可能是想亲眼看看这场战斗,也可能是想用自己的军事知识帮上一把。 11月的常德,战火纷飞,炮弹把阵地炸得面目全非。弗兰克穿着德国国防军的军装,出现在战壕里。 但战争是残酷的,炮弹不长眼,一颗炮弹落下,他倒在了血泊中。日军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他的尸体,翻开证件,才知道这是一个德国军官。 弗兰克·霍布里希的故事,是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里的选择。 他本可以在德国过着安稳的生活,却因为对军队的热爱来到中国,他本可以回国,却选择留在战火纷飞的中国战场。 他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复杂的关系,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超越国界的光辉。 战争让无数人失去生命,但总有一些人,用自己的方式,为和平与正义付出努力。 弗兰克的故事,值得被记住,不仅因为他是一个德国军官,更因为他是一个曾经在中国土地上,为抗战付出过的人。 信息来源: 网易《二战驻华德国军事顾问的最终结局》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后,11名日军逃到了辽宁太平房火车站躲避,没想到的是
【34评论】【26点赞】
一千零一夜
所有说,战争的原罪是政客!
脚踏东京湾的食铁兽
向为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外国抗日先烈致敬 英烈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