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网络上最近流行一句话:“别惹印度人,他们已经

芸霄记史 2025-07-22 16:14:33

[月亮]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网络上最近流行一句话:“别惹印度人,他们已经开始反杀了。”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背后反映的情绪却很真实。在推特、YouTube、Reddit这些平台上,针对印度裔的嘲讽、恶搞和点名批评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白了,印度裔群体的快速崛起,让欧美社会感受到了一种权力失衡的焦虑。   硅谷里,印度裔工程师和高管的身影随处可见。   像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微软的萨提亚·纳德拉,这些名字都成了印度裔成功的标志。   但时间长了,矛盾开始显现。   美国本地的年轻人奋斗多年,却发现升职的机会越来越少。   相比之下,一些刚来没几年的印度工程师,哪怕口音还很重,职业上升的速度却快得让人意外。   公司里加班的风气,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印度同事带进来的。   裁员的时候,外包团队往往能留下来,这让本地员工心里很不是滋味。   类似的情况不仅在美国出现。   澳大利亚之前发生过印度留学生在街头被攻击的事件。   当地政府一开始想低调处理,但印度媒体反应强烈,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从那以后,印度人在澳大利亚的日子变得没那么轻松了。   加拿大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2023年,加拿大官方发布提醒,警告印度留学生注意安全。   背后有数据支撑,针对印度裔的仇恨犯罪增长很快。   本地人私下抱怨,觉得印度人喜欢抱团,影响了资源分配。   甚至有人提出要收紧留学生政策,矛头直指南亚群体。   真正让这股反印度浪潮爆发的原因,还是科技行业的岗位之争。   硅谷曾经被看作全球人才的聚集地,但现在核心技术岗位越来越多地被印度裔占据。   招聘广告写着“全球开放”,但最后拿到职位的往往是印度人。   项目会议上,讨论有时会变成印地语交流,其他同事完全插不上话。   升职机会也大多落在同一个圈子里。   甚至像波音这样的公司,因为技术外包给印度团队,出现了不少质量问题。   这些现象让本地员工感到不安,觉得自己的位置被“外来者”挤占了。   他们在网上吐槽,觉得技术领域像是被“殖民”了。   这种不满不只在职场发酵,还涉及更深的文化冲突。   欧美社会一直说自己包容多元,但对“外来权力”的掌控却总有戒心。   当印度文化不再只是美食或电影,而是影响到政策、教育和资本时,这种戒心开始升级。   美国有印度裔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英国有印度裔首相里希·苏纳克,加拿大也有很多印度裔议员。   这些政治人物的出现,让人感到话语权正在发生变化。   社交媒体上,印度裔高管被指责通过删帖、封号、改算法来控制网络。   YouTube上,“印度人如何影响硅谷”这样的视频动不动就有百万播放量。   评论区里,有人说这是“新殖民”,有人觉得是“圈子入侵”。   一些右翼媒体趁机放大矛盾,把就业、文化、移民问题混在一起,宣称印度裔威胁了本地文化。   2025年初,美国一位州议员公开说,印度裔高管让硅谷变得“封闭”,提议加强监管。   这话引发了激烈争论,支持者觉得他说了真话,反对者认为这是歧视。   但不管哪边,社会气氛已经变得很对立。   归根结底,这不是简单的种族问题,也不是因为印度人太优秀。   核心还是资源分配的焦虑。   美国的H1-B签证制度,本来是为了吸引全球人才。   但一些IT公司利用这套制度,大量引进印度工程师,压低了薪资,也挤占了本地人的机会。   欧美社会能接受少数外来精英,但一个庞大的、紧密联结的群体快速崛起,还在改变规则,就让很多人不适应。   这种矛盾在裁员通知、社交媒体的限制、求职失败中都能看到。   这是一场全球化背景下,权力和资源重新分配的较量。   浪潮已经起来,短期内很难平息。   你觉得这股“反印浪潮”会怎么发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46

评论列表

奇闻趣事

奇闻趣事

2
2025-07-22 16:30

印度人喜欢抱团,不是因为感情好,是因为利益

张方志

张方志

2025-07-22 17:42

美国毕竟是移民国家且距我们很远。我们国家每年5万印度留学生才是值得我们担心的。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