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处处受困的四位首长夫人接受邀请,赶去西北游览散心。军区司令杨勇上将热

江樵品史 2025-07-22 16:10:26

1975年,处处受困的四位首长夫人接受邀请,赶去西北游览散心。军区司令杨勇上将热烈欢迎,秘书却连连劝说:“首长,有人告状了,你要注意影响。”杨司令直截了当的回答:“谁愿意去告,谁去告,我不怕!”

杨勇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普通农家,1913年那年,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小时候就帮家里干活,种地放牛啥的。 1927年加入共青团,马日事变后跟着农军打长沙,1930年正式参加红军,转为党员。为激励自己,他改名杨勇,意思是想当智勇双全的战士。 从那起,他就在革命队伍里干,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政委,带兵打仗,手里拿着大刀指挥士兵冲锋,突破敌阵好几回。 击战,伏击日军车队啥的,炸毁敌人车辆。1940年调独立旅旅长,组织部队修工事挖壕沟,挡住敌军扫荡。 解放战争时,他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在鲁西南战役包围国民党军,步兵冲锋全歼对方。杨勇这些年打仗积累经验,注重部队纪律和实战能力,总是强调士兵训练到位。 这样的经历让他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负责军务,照顾老战友家属成为他一贯做法。他觉得革命不是白干的,得对得起那些牺牲的同志。

新中国成立,杨勇先兼贵州省军区司令员和省政府主席,领导剿匪,部队翻山越岭清查村子,恢复生产。1950年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调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来升司令员,在朝鲜战场巡视阵地,调整部署应对进攻。 回国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管首都防务。一次检查军人子女学校,看到孩子们因为物质短缺饭菜简单,就召集后勤干部批评,强调不能忽视牺牲将士后代,从军区干部口粮扣出粮食,用卡车运几吨大米面粉过去,确保孩子们吃饱。 每到节日,杨勇开车上门探望牺牲战友遗属,带自家节省物品和薪水,询问子女上学生活,分发补助。他1971年恢复工作,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两年后调兰州军区司令员,主管西北军务,巡视部队指挥演习。 杨勇一生重视战友情谊,通过这些事体现对老同志关怀。他觉得军人不是光打仗,还得管好后方,让家属安心,这样的想法在部队里传开,大家都说他接地气,不摆架子。

1975年秋,杨勇从妻子林彬那听说几位老同志遗孀在北京生活不便,就以新疆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为由,发电报邀请董必武夫人何莲芝、罗荣桓夫人林月琴、谢觉哉夫人王定国、甘泗淇夫人李贞来西北散心。 四位夫人同意后乘飞机到乌鲁木齐,杨勇夫妇等候,安排歇息,晚上设宴回忆战场往事。接下来,林彬和女儿陪同游览石河子军垦农场,看棉田绿洲,王定国摘棉花,李贞和林月琴分享经历,中午吃拉条子,杨勇抽空分菜。 下午去吐鲁番葡萄沟,摘葡萄,看坎儿井,杨勇解释结构。几天后游天山,上坡看雪峰,杨勇帮背行李,讲解地形。市区逛街挑围巾瓜果,晚上生火炉讲民俗。 一周后秘书报告有人反映,杨勇说无所畏惧,继续陪客。四位夫人度过两周,返回北京。杨勇这样做,是基于对老同志家属的责任,他觉得这事该办,就办到底,不在乎别人说啥。 杨勇邀请四位夫人的事,在当时引起注意,有人觉得他太直来直去,不顾影响,但他坚持原则,强调照顾老同志家属是分内事。 这样的作风源于他早年经历,从红军到志愿军,他见过太多战友牺牲,总想帮他们的家人过好点。西北那段日子,四位夫人抛开烦恼,游览农场沟谷,杨勇夫妇全程安排,杨勇公务忙还抽时间探望。这事后来传开,大家说杨勇重情义,不像有些人只顾自己。 他在兰州军区工作时,注重部队建设,巡视边防,确保装备到位。杨勇的做法,让人觉得军人就该这样,接地气,不忘本。 那些年,部队里很多人学他,探望遗属成为常态。他觉得革命胜利了,不能让牺牲者家属吃亏,这话说得实在,很多人点头同意。

四位夫人返回后,杨勇继续兰州军区工作,组织演练,检查装备。1977年调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到北京主持研究,翻阅资料,召集专家讨论军史,修改报告。 次年任副总参谋长,负责现代化建设,听取汇报,调整训练计划,强调实战。1980年转总参谋长助理,巡视部队,握手士兵,叮嘱保障。 晚年身体弱,1982年底发现肝癌晚期,拒绝化疗放疗手术,听其自然,避免耗费资源。住院时翻旧照片,与同志聊天,阅读报纸。 确诊到离世活了56天,坚持日常。1983年1月6日逝世,享年70岁。遗体告别同志鞠躬,安葬八宝山公墓。杨勇一生贡献大,从基层到高层,总是实干,不搞虚的。大家说他像老黄牛,干活不喊累。 杨勇的后续发展,体现他一贯作风,调岗后还出力军务,研究军史推动现代化。晚年病重不麻烦别人,这点让人佩服。 他从湖南农家小子,到上将,一路靠打仗和实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江樵品史

江樵品史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