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送给中央5000块大洋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其实,徐海东对中央还有一个大恩,比这5000块大洋更重要 事实上,在中央红军抵达之前,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开展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才是真正为党中央扎根陕北铺平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其战略意义远胜5000块大洋的物质援助。 1935年9月,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冲破重重围困抵至陕北,旋即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合编,携手组建红十五军团。 彼时,陕北根据地深陷严峻危机之中:国民党军纠集三万余兵力,发动第三次“围剿”,妄图将立足未稳的红军一举剿灭。 若根据地失守,即将抵达的中央红军便会陷入绝境,无后方可依,无补给可用,亦无屏障可恃。徐海东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危局,毅然主动挑起保卫陕北的重担。 他指挥红十五军团接连发起劳山战役与榆林桥战役,运用灵活战术,歼灭国民党东北军110师主力和107师精锐团,毙伤俘敌累计达6000余人。 这两场关键胜利,不但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围剿锐气,而且使陕北根据地的控制区扩大一倍有余,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坚实的落脚之地。 更值得深思的是其政治意义。彼时,张国焘于红四方面军推行分裂路线。徐海东身为原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却在关键之际,决然地、无条件地拥护中央权威。 当毛主席率领不足8000人的中央红军抵达时,徐海东坐拥7000余兵力,且占据稳固根据地,然而他当即表态:“红十五军团坚决服从党中央领导。” 他不仅移交军事指挥权,还主动抽调骑兵团、武器弹药及干部支援中央红军。这种政治上的绝对忠诚,使本可能出现的“陕北版分裂危机”消弭于无形,避免了党内力量的内耗。 随后两军协同发起的直罗镇战役,更成为奠定陕北全局的“奠基礼”。1935年11月,徐海东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一军团配合,全歼国民党军109师及106师一个团,彻底粉碎第三次“围剿”。 此役过后,陕北根据地得以连成一片,中央遂拥有了稳固的战略后方。毛泽东对此评价:“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而徐海东正是这一“奠基礼”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相较于5000块大洋解燃眉之急,徐海东通过巩固根据地、清除军事威胁、维护政治团结所构建的“战略安全网”,才是党中央得以立足陕北、进而指挥全国革命的核心基础。 试想若无此前劳山、榆林桥两役的胜利,中央红军抵达时将直面国民党重兵围剿;若无徐海东对党中央的坚定拥护,兵力占优的红十五军团若生异心,历史或将被改写。 徐海东的窑工出身可能让他不擅华丽辞令,但他用战功和忠诚写下的历史答卷,分量远重于银元。 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因伤病已离开战场十五年,仍被毛主席亲自提名位列大将第二。 这一殊荣不仅是对5000块大洋的感念,更是对那个在历史隘口为中央守住“家门”的“红色窑工”的致敬。 当人们传颂雪中送炭的慷慨时,更该铭记的是他亲手为中央砌起的那堵御寒挡风的墙——这才是真正的“大功”。 素材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官方账号 2025-07-15 10:53
徐海东送给中央5000块大洋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其实,徐海东对中央还有一个
沈言论世界
2025-07-22 15:58:04
0
阅读:869
607296
是啊,徐海东第二大将名副其实,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