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欧双方共同确认的最新日程,本周四,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将联袂抵达中国,进行一场备受瞩目的访问。此次访问规格极高,中方将予以“顶格接待”。访问的核心议程将是共同主持新一轮中欧峰会。 此次行程引发了多方深度解读。关于冯德莱恩主席,外界注意到一个显著背景:其个人家庭成员均在美定居。这一信息促使部分分析认为,她在对华关系上,或在相当程度上需平衡跨大西洋伙伴的立场,甚至被贴上了“美国驻欧代言人”的标签。观察家们揣测,其此行意图之一可能是为美国的对华策略“摸底”,预先探查中方的战略牌面。当然,在公开场合进行必要的积极表态或释放缓和信号也在预期之内。 当前地缘政治格局日益清晰: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潜在重返执政构成现实压力。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在贸易层面对华策略空间已被大幅压缩,其最大动作可能仅剩“制造麻烦”,但中国已拥有强有力的反制手段(如市场准入、供应链影响),使其难以轻易得逞。同样,特朗普“单挑”压制欧盟亦非易事。若其同时对中国和欧盟征收高额关税,其政策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打水漂”。 博弈关键点浮现: 一个潜在的破局变量在于中欧能否形成联合阵线。假使双方能在关键议题上协调立场,共同抵制特朗普的单边施压,其政策带来的冲击将成倍放大,甚至可能动摇其整个战略架构。然而,联合阵线并非易事。当前阶段的中欧关系被定义为“斗而不破”的复杂平衡态。一方面,标志性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仍处于冻结状态,恢复无期;欧盟并未放弃对中国设置贸易壁垒和采取特定领域制裁。另一方面,双方亦未完全关闭合作大门,维系着沟通渠道。 本周的峰会,正是在这种微妙的战略博弈背景下召开。各方将密切关注对话成果,探寻中欧是深化彼此间的裂痕,还是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找到务实的“合作求生”路径。峰会的走向,牵动着全球经济的敏感神经。
欧盟高层不请自来,即将登机访华前,收到中方警告,语气不容商量。这是一场看似寻常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