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副总统万斯辱骂中国人为“乡巴佬”后,近日,德国财长公然指中国产品为“垃圾”! 这话得从德国国内的分裂说起。大众、宝马在华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两年掉了 8%,可巴斯夫湛江工厂去年净利润涨了 37%,西门子成都工厂的订单排到了 2026 年。一边是传统制造业喊疼,一边是在华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这种撕裂让政客们坐不住了。 绿党最近正拿着《里斯本条约》里的 “共同外交条款” 逼总理站队,财长这声骂,说白了是给激进派递投名状,想把经济分歧拧成政治共识。 再看国际棋盘的默契。欧盟刚依据《反胁迫工具法案》对华启动第三轮调查,七国集团峰会又把 “去风险” 刻在脑门上,德国这时候跳出来,等于给西方盟友发了个信号:对华强硬,我先上了。 更巧的是,美国商务部前几天刚跟欧洲车企通电话,暗示 “不配合对华限制,就别想拿美国补贴”。这种时间点的重合,哪是什么巧合?分明是北约框架下的分工 — 美国堵技术,欧洲骂产品,想联手把中国制造业挤出全球供应链。 但市场的反应狠狠打了他们的脸。2024 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涨了 28%,65% 的德国家庭光伏项目用的都是中国设备。 这些组件转换效率比本土产品高 2 个百分点,价格低 15%,德国联邦议院自己的办公楼改造,选的也是中国产的储能电池。 消费者可不管政客怎么骂,超市里中国产的扫地机器人、电动工具摆得满满当当,2024 年德国对华制造业进口额整体增长 18%,用脚投票的结果比任何辩解都有力。 更让西方坐不住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全球渗透。东南亚国家签完 RCEP 升级协议后,从中国进口的机床数量暴涨 40%,越南电动车工厂里,宁德时代电池的装机量占了 70%。 非洲联盟去年发布的能源转型报告里明说,中国光伏板让非洲电价平均降了 17%,肯尼亚总统在蒙内铁路通车仪式上举着中国造的机车零件说:“这‘垃圾’让我们物流成本降了 40%。” 这些国家用真金白银投票,比西方的政治口号实在多了。 说到底,德国财长的焦虑藏在产业链的账本里。全球 500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国 400 种产量第一,从盾构机到 5G 设备,从高铁轴承到新能源汽车芯片,曾经德国引以为傲的领域,现在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 更狠的是,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把这些产能变成了国际公共产品 —哈萨克斯坦的风电设备是中国造的,塞尔维亚的钢铁厂用的是中国轧机,这些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就成了当地经济的血管,哪是一句 “垃圾” 能否定的? 现在的西方阵营就像个慌了神的守财奴。他们习惯了用技术壁垒当城墙,用政治标签当武器,可中国制造业偏不按套路来 — 你搞专利封锁,我就搞全产业链突破;你搞阵营对抗,我就跟发展中国家搞互利合作。 德国财长的骂街,本质上是霸权逻辑遇到了对手:当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街头越来越多,当华为 5G 在中东建得如火如荼,当人民币结算在能源贸易里占比超 30%,他们发现自己再也没法用 “垃圾” 这种标签来维持优越感了。 政治博弈终究拼的是实力。中国手里攥着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握着 140 多个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握着新能源和数字经济的赛道优势。 德国财长再怎么跳脚,也改变不了中国光伏板照亮欧洲屋顶、中国电动车跑遍全球的事实。这种气急败坏的表演,除了暴露西方对竞争的不适应,啥用没有 — 毕竟在全球化时代,市场的秤比政客的嘴准多了。
继美国副总统万斯辱骂中国人为“乡巴佬”后,近日,德国财长公然指中国产品为“垃圾”
古今知夏
2025-07-22 15:05:1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