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新能源转型的十年轨迹,就像一部传统车企的认知进化史。
早期的"蓝色行动"带着燃油车时代的惯性,推出的一系列过渡产品既没能摆脱油车的驾驶质感,又没获得电车该有的极致平顺与经济,最终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困境。
渠道策略同样印证了这种认知滞后,燃油车靠"动力梯度"划分市场的逻辑,在新能源用户这里失效了——他们要的不是"更高级、更昂贵和更省油的燃油车",而是真正的智能电动车。
吉利银河的出现以及后续一系列的资源整合,本质上就是对这些教训的纠偏:分网销售让新能源产品脱离燃油车的比价体系,EM-i/EM-p的简化命名直指用户对"电驱为主"的刚需,Flyme Auto的融入则补上了传统车企最缺的智能一课。
这些改变称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创新,而是终于放下了技术炫技的执念,回归到“用户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朴素逻辑。